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鲁迅《雪》课堂实录5

《雪》课堂实录
执教:沈国华
班级:慈溪市杭州湾初中八(4)班
时间: 2013-3-19
 
 
    一、   切身导入
雪,我们并不陌生,今年正月初我们这里还刚下过一场大雪哪!请说说当时的感受。
生:我最喜欢雪了,看到雪从天上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我就会大叫:喜从天降,喜从天降。(该生边说边作手势,有同学笑)
师(追问):雪何以沾上喜啊?
生:雪花轻盈美丽,晶莹剔透,代表着纯洁神圣;雪一下,天地间全没了往常的纷繁嘲杂,只见那“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大自然因雪而美丽,所以,下雪是喜事。况且,雪后还可以堆雪人呢!(有很多同学乐)
师:雪,是天空的精灵,她美丽,她圣洁,她总会引发我们无穷的联想,寄托上我们别样的情思。这个“我们”里,包括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起一场大雪;第二天,朔风凛冽,白雪漫天飞舞,在灿灿的阳光下,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大自然这番壮美的景象,引起了鲁迅先生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18天后,鲁迅先生就把他的创作激情和深刻思索,凝结成了《雪》这篇文字优美而又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师屏显雪景图并板书课题)
二、情感朗读
师:《雪》是一首散文诗,顾名思义,是一首“散文形的诗”,它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和谐,欲解其“三昧”,首选朗读。所以,我们走进文本的第一步就是朗读,再朗读。朗读要做到在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把握节奏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情感,而且朗读的情感应随内容的变化而有所起伏。(屏显朗读要求:1、正确流利;2、读出情感起伏)在预习时,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练习,关于字音,相信没问题了吧?(生点头示意暂时没问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如何处理朗读时的情感变化的?
生:前半篇要读得轻松欢快,优美柔和;后半篇要读得慷慨淋漓,激越悲壮。
师:真是泾渭分明啊,请问你说的前后半篇以何为界?
生:前半篇正好是前三段,后半篇自然是后三段,中间以“但是”一转。
师:能说说你这样处理朗读情感的理由吗?
生:因为前面写的是暖国的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让人感到舒服;特别是后来孩子们堆雪人,访问雪人这些,都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要读得优美些,轻松些。而后半篇是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还在旋风里蓬勃奋飞,令人感到大气磅礴,非慷慨之语不可。
生:我要补充的是:从文章的用词上,也是一个理由,前半篇的词语如滋润美艳、青春、处子、花、蜜蜂、孩子等都是一些温和的,柔软的,暖色调的词语;而后半篇呢,像永远、决不、蓬勃、凛冽,分明是冷色调的词语,让人感到一种决绝、一种张扬之气。所以朗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味道读出来。
师:言之有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前半篇中,一直是用暖色调的词吗?请再咂摸咂摸,作者的笔调究竟有没有变化呢?
生:我发现,在第三段时,作者的笔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比如“不知道算什么”,比如“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都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惋惜之意。
师:当心生惋惜、遗憾时,还能用轻快的语调来读吗?
生:不能,应该读得低沉、舒缓一些,以示不爽。
师: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现在就用我们的朗朗书声来说话吧!先各自找一个自个儿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待会儿就在班上展示你的情感朗读。(生自由读,准备,师巡视,指导,用时约三分钟)
师:是时候了,可以展示了,谁领先?
生:我读第一段,第一段里写的雪是滋润的,花是美艳的,蜜蜂是热闹的,所以,语调也是轻松快乐的。(生朗读)
师:他读得咋样?请一位同学来点评。
生:是读得挺轻松,特别是读到“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的“闹着”两字时,他把这“闹”字读得相对重些,音也有所延长,而“着”字读成轻声,轻而短促,甚至还有一种可爱的味道。
生:我有一个疑问:这第一段总体来说是暖色调的词,但第一句却是特别,因为这里出现了“冰冷”、“坚硬”、“灿烂”等带刚性的词,这不和谐吧?这轻快得起来吗?
师:是啊,是不和谐吧?这轻快得起来吗?有谁能给个解释吗?
生:还有:明明是写雪,这写雨干吗呢?
师:是啊,这写雨干吗呢?这个问题看似超出关于朗读的范畴了,可是,既然碰上了,总要解决啊,再说,明白了来拢去脉,才好“下口”啊,才好处理朗读语气啊,所以,这个问题也不能绕过去。有谁能解答这接二连三出现的问题呢?
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暖国的雨是单调的,而暖国的雪是滋润美艳的,这是一种对比衬托手法,以其单调衬其丰富。至于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正好与后文中北国的那些“永远如粉如沙”的雪花相呼应,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有一气呵成之感。
师:哦,此句有伏笔之意,那该用何种语气来读?
生:读到“灿烂”时,语调上扬,有赞赏;读到“单调”时语气低落,有失望。
师:请你以身试读,就读这一句。
(生读,其他同学脸现赞同之意)
师:还有同学愿意当众朗读“你的文章你的段”吗?
生:我挑最后一段。(有同学笑)
师:你知道那同学为什么笑你吗?
生:估计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准以为我挑这段是因为这段短,才一句话;然而我挑这段是因为我以为这段重要,这段难读。
师:请先解释一下这段有何重要,再解释一下这段为何难读。
生:我在资料书上了解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而且这句话挺难理解的,太抽象了,难以理解的东西,会容易读吗?(有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师:那能说说现在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在想,这“孤独”一词,可以认为这雪是独立,桀骜不驯的;死掉的雨,“死掉”可以理解为一种奉献精神吧;雨的精魂,“精魂”,永远存在,坚强的内核。
师:整句话无疑是赞扬的语气,可是具体到个体的字词,该如何来读呢?
生:这句话整体上高亢激昂,但在局部地区,其实语调挺复杂的,因为其中感情本就复杂。“孤独”一词,要有倔强之味;“死掉”,赞颂里有惋惜,惋惜里有庆幸;当然,最重要的一个词我认为是“精魂”,我甚至这个词可谓是整篇文章的灵魂,也是鲁迅先生思想之魂,必须读得重、慢、意味深长、余音缭绕。
师:你说得真好,相信你读得更好,请你朗读,我和同学们洗耳恭听。
(生读,读得慷慨淋漓,掌声响起)
师:看到这几位同学读得这么好,大家一定也想参与进来,所以,我们一起来读吧!今天齐读的方式要变一变,我把所有的男同学分为三个大组(依组把男生分三部分),由女同学朗读全文,当女同学读到第四段时,第一组男同学加入进来;当读到第五段时,第二组男同学加入进来,当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第三组男同学加入进来。知道老师这样安排的原因吗?
生:由温婉到雄壮。
师:知我者,学生也。我读题目,《雪》,鲁迅——
(生按计划朗读,读毕)
师:唔,感情有起伏。接下来,我还想听一遍,不过,这一次顺序要倒过来,全班同学读第六段,然后,读第五段时,退出第三组男同学;读第四段时,第二组男同学退出;读第三段时,第一组男同学退出,余下的全由女同学完成。
生:由激越到宛转。
师:知音。
生:老师,那你的题目什么时候读呢?
师:文章可以倒,题目可不能倒,还是我先开头,《雪》,鲁迅,——
(生安计划朗读,读毕)
三、理性分析
师:大家读得真好,“三昧”之中可谓已得了“二昧”啊,还有“一昧”呢,我们不读了,我们要讨论了。请看题(屏显题目),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写了哪两种雪?据此把课文分成两部分。2、这两种雪分别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种雪?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三个问题,循序渐进。先看第一个,都能说吗?一起说——
生: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第一部分1至3段,第二部分4至6段。(师一一板书)
师:后面两个问题可是要讨论讨论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三分钟后交流。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并不特定加入小组讨论。时间到)
师:第二个问题哪个小组同学来承担呢?
生: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作者更喜欢朔方的雪,这可从“但是”一转中看出。(师板书:滋润美艳,如粉如沙)
师:回答得干净利落。不过,手起刀落间,也容易丢三落四,为了查漏补缺,请允许我向你一一追问。文中描写江南的雪的句子有哪些?
生: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师:前一个分句直截了当,后一个分句曲里拐弯,能说说如何理解这后面的分句吗?
生:这里用了两个比喻,前一个将江南的雪比作青春的消息,后一个将江南的雪比作处子的皮肤。
师:处子的皮肤我懂,就是像你们这些孩子们的皮肤,青春的消息是什么?你看到过吗?
生:看不到的,这个比喻很特别,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味道吧。
师:为什么能这样比呢?
生:因为春天是生机勃勃的。
师:无论是“青春”,还是“处子”,都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这两个一虚一实之比喻,都形象地告诉我们,江南的雪是生机盎然的。(师板书:生机盎然)
生:老师,我认为江南的雪也是不长久的,因为一到晴天,雪罗汉嘴上的胭脂就褪尽了。
师:对呀!不长久。(师板书:不长久)我们再来找描写朔方的雪的句子。
生: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生:旋风忽来,便蓬勃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老师要板书,请挑哪个词?
生:蓬勃奋飞。(师板书:蓬勃奋飞)
师:说作者倾情于朔方的雪,仅凭一个转折词“但是”似乎理由尚显单薄,能否找到更有力的支持呢?
生:作者在第四五六段里对朔方雪的进行了气势磅礴的描绘。
生:作者是在对江南的雪美而不久的惋惜声中,一转,转而歌颂朔方雪的大气、持久。
生:我们要联系此文的写作背景,一九二五年,正是国难当头时,当时,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军阀盘踞。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地斗争着,《雪》正是这样一篇表面上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鲁迅是一个斗士,“荷戟独彷徨”,追求独立和张扬是他的个性;坚强彻底,不屈不挠是他的灵魂;而这朔方的雪的品性正和鲁迅先生是一致的。(师板书:独立张扬 坚强)
师:大家分析得头头是道,至此,第三个问题其实也是水到渠成了,谁来回答?
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斗争中得到升华。
师:说得真好!
生:呵呵,我看资料了。
师: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就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回答,于是就读了资料。
师:拿来主义可以一用,但必须理解,理解万岁。(生笑)
四、质疑探讨
师:课上到这儿,老师忽然想到:既然作者赞颂的是朔方的雪,那么前半篇索性删掉罢了,行不?
生:不行,江南的雪用来衬托北方的雪的。
师:既是衬托,为何不能写得少一些,喧宾夺主吗?特别是对哪个景象大写特写?
生:朔雪罗汉。
师:这有何意啊?
生:鲁迅是浙江绍兴人,是江南人,雪罗汉里有他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回忆里有美好,有怀恋。
师:其实有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板书:追求美好生活)
师:学到这儿,我又想,既然不能把前半篇删去,那就把前后半篇整合吧,看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是否贯串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看看板书来帮助我们提炼。
生:我们要用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战斗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五、课堂总结
师:是的,江南的雪,作者喜欢,因为她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的雪,作者更喜欢,因为她独立张扬不妥协,永远执着前进,在奋进中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六、作业布置
师:请大家完成《课课练》A本中的本课习题。
 
 
板书:
 

鲁迅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生机盎然  不长久   追求美好生活
朔方的雪  如粉如沙  蓬勃奋飞             独立张扬  坚强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