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父母的心》教后感


   《父母的心》选自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美好的旅行》,写了一个绝不会扔了孩子而送走孩子最后又把孩子一一要回来的故事,以表现“父母的心是多么伟大”这样一个主题。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平静的叙述写的这个故事,简单而不简约,很具有可读性。

    这简单而不简约,且具有可读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故事本身。一对贫穷的父母,带着未成年的四个孩子乘船去北海道谋生,遇着一位无子嗣的且有相当家业的高贵妇女,诉说自己生活的艰难,没有能力抚养四个孩子,决然地说“绝不会把他们扔了”,可是,当高贵妇人的女佣说她的主人想匀出一个孩子给她时,这贫穷的父亲却动摇了不送走一个孩子的念头,先是送去孩子,而最后又编出各种理由把孩子一一地要回来。这里从绝不会送走孩子到送走孩子又到把孩子一一要回来,个中的曲折与要回孩子的理由是耐人寻味的,先前的不送走孩子的决心,是孩子父母有坚决生活下去的信心,他们为了孩子的生活,决定了去北海道干活;而送走孩子想到的是与其跟着自己受苦,还不如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去享有福;一一地要回孩子呢,而又确实无论对送走的每一个孩子都难舍难分。无论是决不送走孩子,还是送走其中的一个孩子,还是最后把孩子要回来,都表现出这对贫穷父母之心多么伟大。这样故事本身就简单而不简约,很具有可读性了。

    二是作者写故事的技巧。作者写这个故事的手法是高妙的,文章只在开头有交代性质的描写,且也只是说这是一对子贫穷的父母,他们没有姓名,甚至什么长相也没有交代,读者仅仅知道的就是他们贫穷。因为读者只要知道这些就够了,剩下的就只是写故事本身。而写故事作者着笔又极其节省笔墨,文中说要送走一个孩子这事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而下文又并没有写他们是如何商量的,甚至他们一再调换孩子等等的盘算都没有写,全都放到幕后,而这些,读者们从他们要回孩子的理由中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真要是花笔墨去写倒不显得冗赘了么?可见,作者在这里用极其简省的笔墨叙述了一个精致的故事。

    三是语言描写方面。贫穷的父母送走自己的孩子,本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儿,这似乎可以用大段的文字大幅度地抒情去表现阶段,可是,送走大儿子时,作者只用了这样几个字:“眼含热泪,难舍难分”,后来提出要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时,作者也只用了“牵着五岁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几个字,母亲带有三岁的女儿来换二儿子,作者只是节约地写了“很不好意思地说”几个字,最后要回小女时两口子时也只有“竟然痛哭失声”几个字罢了。这贫穷的父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作者没有去铺陈,去渲染,去形容,而又这一切读者是可以想见的。从全文看,作者用力不全在这里,而在于故事结构本身。有了这些轻轻的点染,稍稍牵动读者神经的一笔也就够了,如果花费很多的笔墨,反倒冲淡了故事统一的目的性,把它的内蕴展露得览无余,也就没有内蕴了。这大概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吧。

    四是这对贫穷父母为要回孩子编出的各种理由。本来,送走孩子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而且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了的,这是一个很理性的问题,但是后来夫妻俩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悔,可见,最初的答应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一时的决定,经不住情感的考验。这对贫穷的父母在现实面前作出的理性的决定与对孩子情感考验发生对抗,最终是情感因素占了上风,因为他们一旦真的离开了孩子,自己也不想活了,理性的决定就会顶不住情感的折磨。所以,当他们每次要回孩子时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并且这种理由是多么的充分。而这种充分的理由掩盖不住他们对孩子的疼爱。正是在这种极力的掩盖之中,表现出这对贫穷父母对孩子之爱心是多么的伟大。我们来看他们要回孩子的理由。把老大给别人,次序不对,要回;老三很像婆婆,这样做会对不起婆婆,要回;对最小的女儿太思念了,以至思念得一夜没睡,以至于觉得那样做是做父母的冷酷无情,要回。这各种理由,都掩盖不住夫妻俩对孩子们真爱,其实他们内心是舍不得每一个孩子的。所以,最后他们连自己的脸面都不顾及了,干脆说自己宁愿饿死也不想骨肉分离。越是有充分的理由就越是体现出这对贫穷父母对孩子们的疼爱,越是掩盖却最终掩盖不了这对贫穷父母对孩子们的骨肉情。作者就是这样层层透递,平静地叙述这个动人的故事的。

    以上就是《父母的心》这个故事简单而不简约且很具有可读性的地方。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