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9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体会并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难点: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
(一)导入新课
1、认识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使红军处处挨打。
2、简介作品《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2、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难 不怕(只等闲)
千山: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喜踏岷山雪。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万水: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乐观主义精神。
补充:为什么不按照万水千山来写?(长征途中的顺序)
2、全诗中有很多精彩的词语,你能至少找一个说说它的妙处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体概括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
“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具体写山。“作者用夸张手法,化静为动,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反衬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具体写水,“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寒”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令敌人心惊胆寒的情景。
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两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4、体会情感
赞颂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革命前途的自信。
四、激励评价,学用延展
1、推荐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2、背诵全诗。
3、背诵读本《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