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苏教版九年级(上)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语文复习(一)
《鼎湖山听泉》 体裁: 作者:
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作者在第2段将山泉比作了爱女,山泉和爱女有何共同之处?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喜爱之情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在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第3段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如何理解?明确:古老的鼎湖山,因山泉的活泼,焕发了青春的气息。
鼎湖山和泉的关系?明确:泉是鼎湖山的灵魂;鼎湖山的“绿”和泉水的关系?:“泉滋润着绿,绿涵养着泉”
文中写补山亭内的一副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上联印证了登山感受:“使进山之人……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下联开启下文,引出对鼎湖山树木的描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样说算不算自相矛盾?为什么?明确:因为山高林密,所以泉影越不可寻;因为山越高,山势起伏越大,所以泉声越发动听。
作者把钟声和泉声相互应答写成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有何作用?明确:衬托出山泉的青春活力
课文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而是写到了庆云寺、树木和鼎湖山的变化有何作用?明确:因为庆云寺是听泉的地点,而树木又能体现“泉的”润物之功效,这是宕开一笔,为下文写听泉蓄势,
9.课文第8段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明确:1多层次的悦耳的泉声2听泉而得得人生感悟3赞美山泉
10.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1泉声层次丰富,悦耳动听;2泉声让人获得人生感悟,3泉声能净化人的心灵。
11.文章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提琴、弹拨、倍司、铜管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为什么先写喻体,后来才道出本体?明确:这些乐器和下文的“交响乐”想照应;符合当时听泉的过程:先听—再辨—再想象出具体的泉水的情形,所以先喻体,再本体。
12.文中“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这交响乐“奇妙”在何处?明确:大自然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或作者的心);“奇妙在何处”可以参考11题答案!
13.作者听泉的过程也是一个什么过程?明确:心灵净化的过程(还要能画出表现作者心灵之旅的句子)
14.“山不在名,有泉则灵”仿写了哪一位诗人的哪一篇诗文中的句子?有何作用?明确:刘禹锡的《陋室铭》,引出下文对泉水的赞美,突出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1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明确:因为它能“孕育生机,滋润万物”(书本原句);还能给人以启迪。
16.作者由听泉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 明确:“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等。
17、“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如何理解?句中的“主旋律”又指什么?
明确:表明作者感受到了生命在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以后,所产生的强大的力量。句中的“主旋律”指“生命”
18、为何作者听泉内容能够听出这么丰富的内容?明确: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
19、“课后练习三”中的1和3小题也要看熟!

《林中小溪》 作者:
1.为什么说从森林中的小溪可以了解森林的心灵? 明确:因为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赋予森林生命与活力。
2.7、8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小甲虫?明确:突出环境的生机和美丽,令人留恋,从而反衬小溪的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3.“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轻轻摇晃着所有细长的腿。”还有“白杨云杉的种子”,还有被困的“小狗鱼”等这些事物、景状,结合课文第15-21段,谈谈你对这些句话的理解。明确:这些景物都是“平庸生活”的象征,反衬了小溪的激荡奔腾!!
4.作者在第31段中把密林里空地的小生物写得灵动可爱,目的是什么?明确:突出小溪的流淌给森林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课文第32段中“‘早晚’这一信念”具体指什么?“早晚”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明确:指‘“早晚要流入大洋”这一信念;反复出现,体现了小溪的目标坚定。
6.课文第32段结尾句:“终于明白:……”,写溪水由分到合的过程预示了什么?明确:只要目标坚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就都能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7.理解“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明确:说明作者摆脱了孤独感和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了幸福和温暖。
8.分析小溪的形象。明确:目标坚定,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有冲决一切的力量。
9.小溪奔流不息,到达大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如“坚定的目标,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如“不畏艰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敢与困难作斗争,这样的人生才精彩”
10.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明确:详见课后练习一(必看)
11、文中著者所表露的情感明确:融入自然,亲和自然。
12、要重点理解文章13和17小节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画山绣水》 作者:
文中哪一个词语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品味课文第2段第2—4句,分析这3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课文第3段第2句中“有点东西”指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体会课文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5、课文第5段“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6、这4、5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各用5个字加以概括。
7、本文在写景的同时还借助船家之口讲传说,而且很多故事还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这种写法你如何评价?这样写作者有何用意? 明确:这种写法不错①既紧扣了桂林山水的总特征“凝结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想象”②让人在赏景中受到教育。作者这样写,意在让读者牢记旧社会的苦难,从而珍惜现在,创造美好未来。
8.写出含有“山”或“水”的古诗文名句,不少于2条。

专题 气象物候(要能注意到说明文的语言:有的生动;有的平实!!!)

《看云识天气》
1、写出课外和天气物候有关系的谚语,不少于3句
“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要能背出来!)
2、说说看云识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现实意义。
明确:有现实意义因为①这是一种可靠的经验②它简便易学③对安排农事、出行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明确: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从主到次的顺序)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
南苹果花开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如何理解上文所举两例中的物候现象。明确:说明决定物候的因素还有“经度因素”——靠海近,春天就来得晚,靠海远,春天就来的早。
通过古诗,认识我国南方梅雨现象。(p47页的练习二)明确:我国的梅雨期是由南往北推进的。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背诵4首古诗。
指出每首诗中含有物候现象的句子。
3.举例说明古诗中的“物候因素”。明确:如“五月天山雪……”——“纬度因素”和“高下因素”;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下因素”
4.说出《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物候现象:明确: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水变暖了,植物萌发了,河豚逆流而上了等等!
5、(南宁市2007-11-12中考题)选择下面的诗句作分析,联系“气象物候”专题内容,指出它写的是哪一种物候现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明确:1大林寺地势高开花迟,这是有关于“高下因素”;2天山到了五月份还没有花,这是因为“高下因素”和“纬度因素”决定的!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明确:第一句: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且它的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天一到,草又萌发了。第二句:花木“抽青”,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语文复习(二)
《故乡》 作者: 选自: 主要的写作手法:对比
人物描写手法有哪些: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我”回故乡,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乡?明确:萧索,破败!有何作用?明确:渲染气氛,衬托“我”内心的悲凉。
理解第4节中“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明确: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粉碎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影像,“本也如此”是一种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少年闰土的世界如此色彩斑斓,与课文开头所说的“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概括少年闰土(活泼、健康、机智、勇敢,无等级观念,是个“小英雄”)和中年闰土(贫困、潦倒、饱经风霜、精神麻木、等级观念强,像个“木偶人”)的形象,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②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概括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形象(略),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下城镇市民也日益破产)。
课文第59段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他“欢喜”(因为见到了儿时好友)的是什么?感到“凄凉”(想到自己凄苦的处境)的又是什么?
闰土叫我“老爷”说明什么?
课文第61段中“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
9.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明确:喊我“老爷”;叫水生磕头等
10.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
有不留恋,因为故乡衰败;人民生活困苦、精神萎靡;尤其人与人之间还有着隔膜;但最终还是留恋的,有着深厚感情的,因为他对故乡的未来还是充满美好的希望的。
11.课文第84 段中“看不见的高墙”指什么?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12.为什么原本十分清晰的小英雄的形象,在“我”离故乡时“却忽地模糊了”?明确:因为现在的闰土,贫苦、麻木,受等级观念的束缚,与我有着隔膜,原有的“小英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13.课文第86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有何含义?
14.为什么作者要写“我们的后辈”(宏儿正在想念水生)?明确:因为在他们身上作者寄托着对新生活的希望。
15.理解课文第86段中三个“辛苦”分别指什么人,及各自的含义。明确:我的辛苦——劳碌、四处奔波;
闰土的辛苦——贫困艰辛、精神萎靡;杨二嫂的辛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6.课文中写的“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明确: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自由幸福的生活
17.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忽然害怕起来了”?明确:写出了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同时又对它能否实现不免迷惘的心理
18.课文第87段中“我自己手制的偶像”指什么?明确:就是希望下一代能过上新生活
19.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明确:闰土只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愿望较小;而我希望下一代人有新生活,愿望较大,实现的难度也大,所以说他的“切近”,自己的“茫远”
20.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与上文相呼应,表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21.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明确:含义——空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希望必然落空!即使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文中作用——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坚定的信念。
22.杨二嫂性格特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明确:性格——泼辣,自私,势利,爱占小便宜。作用——①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②更广泛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③更深入的揭露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
23.文中“闰土”、“我”、“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明确:“闰土”——旧社会生活重压下贫苦农民的代表;“我”——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杨二嫂”——人格被扭曲的小市民的代表。
24!!!重点看看《导学练》p37页“问题探究与讨论”中的第3小题!!还有p39页的“阅读理解(一)”相关问题!
25《故乡》中“我的希望”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内容和表达作者感情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

《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 国籍:
写出本文体裁(小说),及这种体裁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本文按故事情节分成哪几部分(略)?线索是什么(明暗两条,略)?反映了什么主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我们”家生活本来很拮据,为什么每到星期日就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哪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心态?明确:迫切希望于勒归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一有机会就把于勒的信“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明确: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人物欣喜若狂,急于炫耀的心理。
对待吃牡蛎这件事(推动情节发展的!!),父亲和母亲的态度有何不同?(父亲:建议去吃;母亲:自己不吃,小孩也没得吃)反映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父亲:虚荣心强;母亲:吝啬,精明又要面子)
菲利普和克拉丽丝在对于勒的态度上是完全一致的,即认钱不认人,冷酷无情;有性格上的相同之处(自私、冷酷,势利、唯利是图)但这两个人是各具个性的,请分析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父亲:懦弱无主见,母亲:有主见,泼辣精明)。
“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和父母是不一样的,请找出“我”的表现。明确:用同情的目光打量于勒;称之为“先生”;给小费。
9.“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体会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略
10.分析这篇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主题的?明确:对比手法、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
11.写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第20段 第48段)
12.文中“我”的作用:明确①线索人物②用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感③寄托着著者的人文理想
13.课文18节最后一句有何作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 作者: 选自:
写出下列各句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得往前拽。
作者在文中描写烈日和暴雨对塑造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课文除了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还写到了坐车人。请找出文中坐车人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第14段“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中的“硬”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结尾“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 作者:
写出这篇课文的体裁和写作线索。
这篇课文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没具体写名字?
课文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旧毡帽朋友”去粜米时的心情如何?体现在哪个词语上?
从“洋米”、“洋面”和“外洋大轮船”这些带“洋”的词语中,你看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为什么农民命里注定只有把米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8.从旧毡帽朋友在船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9.为什么课文结尾说这种故事“平常而又平常”?
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写出本书的作者、国籍和身份。
写出本书所用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理解作者塑造格列佛这个形象的目的。
写出《宫廷游戏》的主要情节。
理解“绳上跳舞”游戏的寓意。
写出《语言的妙用》的主要情节。
写出《语言的妙用》所用的手法,及作者想表达的本意。

语文复习(三)
《成功》 作者: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认为的成功之道)。明确:“公式”
写出作者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明确:对于“天资”和“机遇”是承认它们有一定作用;对于“勤奋”,强调它是成功的“关键”
在成功之道的公式中,作者为什么用“天资”,而不用“天才”?明确:因为“天资”是指“生来就有的资质”,而“天才”是指“天生就具有的突出的智慧或才干”,用“天资”更客观,更具有普遍性,更适合于那成功“公式”
在构成成功的条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请结合第9小节内容回答)?明确:“勤奋”,因为对于“天资”“机遇”,我们都“无能为力”,只有“勤奋”,完全能“由我们决定”。
写出囊萤(孙康)、映雪(车胤)、悬梁(孙敬)、刺股(苏秦)各出自谁的典故,并能写出其他的勤奋的例子(不少于3个)。明确:中国——韦编三绝(孔子),凿壁偷光(匡衡),闻鸡起舞(祖逖)等,外国——马克思写《资本论》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经年累月,坐的椅子竟将水泥地都磨坏了!
解释作者引用的韩愈的话(略),并分析引用的作用(明确:论证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在分析问题时,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略)谈谈你对“天资由天决定,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遇,我们也无能为力”的看法?明确: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天赋,也不能随意的创造机遇,但我们可以“以勤补拙”,也可以用“勤奋”来更好地把握乃至创造机遇!
写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结合课文理解这三种境界(略)
你认为作者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指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勤奋)
10.引用王国维的话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强调“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
11.作者关于成功的观点与王国维关于成功的论述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季羡林谈的是“成功的条件”,而王国维谈的是“成功的过程”。
12.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观点。明确:要想成功,不能仅依靠天资或机遇,而要紧紧抓住“勤奋”这一关键
13.分析下面两句话中“不敢”的意思。
(1)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表示讽刺和否定)
(2)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表示对王国维的尊敬)
14.有关成功来自勤奋的名言: (要能背诵出3-4句)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15.空有“天才”不成功的例子: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孩童时就颇具天才,但他父亲没有让他好好读书,成年后就跟普通人一样了。
16.阅读课文第8小节,作者在段中举自己的例子为了什么?明确:为了证明“机遇是存在的,而且有的时候影响极大”(就是例子前面的那一句话!!!!),用自己的经历更有说服力。
17.抓“机遇”的例子:比尔盖茨在哈佛中途辍学,在IT行业抓得先机,开创微软公司。

《创造学思想录》 作者:
请举出例子证明第一则语录“放松”。明确:例如:牛顿在树下休息,被落下的苹果砸到,从而激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
如何理解“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 3。“离奇的问题”指什么?
4.理解第5则中强调3个“第一个”的作用。明确:“第一”,强调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求异思维”,突出他们的创造性。
“你的箱子”指什么? 6“画面”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7“画面之外”在广义上又指的是什么? “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具体指什么?
9.建筑师设计的人行道有什么优点?种草踩路的设计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11.“顺其自然”的举例是正面论证,请举出一个反面事例。明确:揠苗助长,结果苗都死了

《学问和智慧》 作者:
根据全文,能说出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明确:①区别——学问是知识的积累,是工具;而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②联系——两者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仿照例句的句式造句。例句: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略)
第1段中的“透视”、“反想”“、远瞻”这三个词各是什么意思,他们的顺序能否颠倒?明确:①透视——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反想——全面的思考;远瞻——对事物发展的预见。② 不能颠倒,这样的排列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阅读3、4段,说说这两段所表达的观点。(明确: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证明的?
(明确:第3段从“从事研究工作”的角度,第4段从“著书、读书”的角度)
5、能概括出第三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略)能概括出第三段所举例子的内容(略)。
6、通过阅读第三段你觉得“有智慧的人”“无智慧的人”他们的最大区别在于什么?明确:能否发现“别人看不见的”
7、能找出第4节中的中心句(略)。请结合课文谈谈文中“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这句话的理解。明确:形象地写出了,有智慧的书,有思想的光辉,有智慧和灵性,对人有启发。
8根据课文第4段,概括说说“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的区别是什么?明确:能否“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
9、联系课文第4节,谈谈作者主张我们读怎样的书?又应该怎样地读?明确:①读有智慧的书 ;②要能“读书得间”。
10.概括第5段中“无学问的智慧”(肤浅的不长久的)和“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有根底而牢靠的)的特点。
11.第5段中,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述“无学问的智慧”和“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两者的不同,请具体分析。(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分析略

《论美》 作者:
理解下列各句的含义(要能背得出)。
美德好比宝石,他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2.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作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3.作者认为什么最美?
4.作者在第3段写到了哪几种美?请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排列。
5.怎样理解“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补充:
1、《故乡》中,闰土说话用了很多的“省略号”,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写出了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表现他处境悲苦、有口难言的境况,
2、《故乡》55节,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何作用?明确:写出了闰土的饱经风霜、穷困潦倒,表现了“我”对他的同情和怜悯。
3、《鼎湖山听泉》结尾两节的作用含义??第4小节中“怅惘”一词的理解?
4、《林中小溪》第9节,你是怎样理解小溪在流经途中“彼此呼唤”?
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6、“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这是摘自鲁彦的《听潮》同样是听,和谢大光的听泉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区别。
语文复习(四)
《陈涉世家》
写出本文的作者姓名及字,他生活的朝代和身份。
写出《史记》共多少篇,分成哪几种体例?记载了哪一段时间的历史?
它有何独创性?鲁迅是如何评价这本书的?
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
作者是怎样交代陈涉发动农民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的?
分析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陈涉倡导天下人反秦用了什么策略?陈涉、吴广发动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威众之策”有哪些?(用4字短语概括)目的是什么?
9.“威众”之后,士卒们的反映如何?说明了什么?
10.陈涉、吴广发动起义的计划是很周密的,他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