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画山绣水》同步练习(2)

画山绣水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 ) 峭拔( ) 恍惚( ) 贮藏( )
崭新( ) 恬静( ) 黑黝黝( ) 玲珑剔透( )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
怠慢——
恍惚——
攒聚——
玲珑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个性练习设计
1.课文中讲述了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答案与提示:
1.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
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学习本文,要让学生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诵读教学,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练习,让学生体会诵读的好处,掌握诵读的要领,通过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补充资料】
1.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他的文章的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像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2.对杨朔散文的评价
①杨朔的艺术成就:……此时他的散文在三个方面有了深进:一、追求意境美。作者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东风第一枝•小跋》)……他的《荔枝蜜》等篇,就是一首首放大了的诗,但又不是诗,他们比诗更扎实,更富有实体感。在这些篇章中,既有精细的形象描绘,又有浓烈的感情表达,情缘景生,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二、深寓哲理。这哲理从形象的描绘中表达出来,从所描述的事或人的整体中表达出来,而非抽象的说理,空洞的说教。……三、巧施艺术技巧。……(后期的散文)更在“巧妙”上下功夫,这里所说的“巧妙”,是指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技巧。……他的后期的散文名篇,大多短小精练。这个“少”而“短”,是精湛后的“少”而“短”。之所以能够做到“少”而“短”,在于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
(张以英等:《精雕细琢,诗意盎然》,《中国现代散文一百二十家札记》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②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使杨朔散文成为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的范式,并最大限度表现了作家所体验到的时代精神。它在当时的成功以及被推崇被模仿,在文化背景单调、政治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是极为正常的。……我们无法否定杨朔反映时代侧影的热情与努力,但杨朔的现实主义是缺少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时代性”和“人民性”成为杨朔散文的抒情中心……杨朔散文因此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或与之保持一致……
(王尧:《海市》,《询问美文》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版)
③……杨朔的散文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些作品烙上了那个特定时代虚假的印记,还有一些作品的构思存在雷同化的倾向。其作品的微疵,是在追求“诗”的理想的道路上留下的脚印。
(《杨朔散文题记》,见《中国当代散文》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关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风光的赞美。在桂林方圆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丽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的水程两岸,“无数青山浮出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桂林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咯斯特)地区,几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积了几千米厚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大海深处的岩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这里成为陆地。之后,又经过七千万年的风化,才最终发育成千峰耸立、碧水萦绕、岩石奇丽、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
漓江胜景除城区的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等之外,自象鼻山顺流南下,直至阳朔,一路奇峰屏列,碧水潆洄,青山如出水芙蓉,绿水如锦罗飘带,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画”,“天然美景胜图画”,泛舟江上,如置身于迷人的天然画廊,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游漓江可以从桂林市区解放桥南的客运码头乘船,一路经“大象汲水”的象鼻山,“月岩通透”的穿山,“塔穿峰巅”的塔山,“昂冠振羽”的斗鸡山,瓷瓶倒卧的净瓶山,游船驶过相思江口,沿岸有“龙门古榕”、父子岩、磨盘山、“碧崖婚姻”“九牛三洲”“望夫仙石”等胜景,过了草坪圩,进入阳朔县境,迎面就是“冠岩幽境”。
(陈浩然:《中华览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课文分析
自从古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段解:文章从一句几乎被人们引用得熟滥了的诗句入手,要和我们一起探讨对这句诗的正确理解,给桂林山水来个正确定位,说明它自有其特点——“清奇峭拔的神态”绝世少有。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段解:由虚转入实,盛赞桂林山水。先写水:“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先用重叠,再用比喻,再由比喻伸展开去,酒不用饮,只要看一眼就会醉了。再写峰石,先概述,再分开来列举并作描述,进而叹自己的笔拙,都是用足气力去写的。
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只有桂林山水。
段解:第3段是个过渡段,一方面,是由对桂林山水的一般描述转为对这次漓江之游的具体描写,另一方面,是由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转为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清奇峭拔,堪称画山绣水,更为值得重视的是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段解:本段作者描绘了一幅水墨画。一幅静态的——漓江水色图。很像我们在旅游风光片中见到的那样,“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它的特点,帮助我们领略它的意境,“晕糊糊的”“恬静的梦境”。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被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竟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
段解:作者接下来了描绘一幅是动态的——鱼鹰捕鱼图。在未捕鱼时,渔翁、竹筏、鱼鹰,一切都似乎是悠闲的;捕鱼时,瞬间突变,鱼鹰入水,山影搅碎,鱼鹰登筏。文笔凝练,着墨不多,但由于抓住了有特征的细节进行刻画,所写的景象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
以上是第二部分第1层(第4~5段),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可是你千万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船家。他们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宝库。那船家或许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或许是位两鬓花白的老人。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你不妨这样问一句:“这一带的山真绝啊,都有个名儿没有?”那船家准会说:“怎么没有?每个名儿还都有来历呢。”
段解:先设想一个交谈的情景,转下去再由船家做形象性的介绍。
这以后,横竖是下水船,比较消闲,热心肠的船家必然会指点着江山,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蛳山……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譬如磨米山头有块岩石,一看就是个勤劳的妇女歪着身子在磨米,十分逼真。有的山不但象形,还流传着色彩极浓的神话故事。
段解:热心肠的船家一路指点江山,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
迎面来了另一座怪山,临江是极陡的悬崖,船家说那叫父子岩,悬崖上不见近似人的形象,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你耐心点,且听船家说吧。
船家轻轻摇着橹,会告诉你说:古时候有父子二人,姓龙,手艺巧,最会造船,造的船装得多,走起来跟箭一样快。不料叫圩子 上一个万员外看中了,死逼着龙家父子连夜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把当地粮米都搜刮起来,到合浦去换珠子,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运空了,岂不要闹饥荒,饿死人吗?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又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到如今大家还记着他们的义气……前面再走一段水路,下几个险滩,快到寡妇桥了,也有个故事……
段解:船家讲述关于“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龙家父子,宁可饿死,也不为恶霸做有害乡民的事。
究竟从哪年哪代传下来这么多故事,谁也说不清。反正都说早年有这样个善心老婆婆,多年守寡,靠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一鼓气把桥修起来。刘三姐展开歌扇,扇了几扇,那桥一眨眼变成石头的,永久也不坏。
段解:船家讲述有关“寡妇桥”的传说,反映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
前边那不就是寡妇桥?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
段解:刘三姐助建桥、化石都衍化成神话故事,带有了神话色彩。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 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瞭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瞭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
段解:接近阳朔右首山顶上的望夫石是一大景观。船家讲述了望夫石的传说,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人民遭受的苦难。
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假如你听见船家谈起媳妇娘(新娘)岩的事情,就更能懂得我的意思。媳妇娘岩是阳朔境内风景绝妙的一处,杂乱的岩石当中藏着个洞,黑黝黝的,洞里是一潭深水。
段解:承上启下,议论点明前三个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一定意义,并引出媳妇娘岩。
船家指点着山岩,往往叹息着说:“多可怜的媳妇娘啊!正当好年龄,长得又俊,已经把终身许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了,谁料想一家大财主仗势欺人,强逼着要娶她。那姑娘坐在花轿里,思前想后,等走到岩石跟前,她叫花轿停下,要到岩石当中去拜神。一去,就跳到岩洞里了。”
段解:讲述媳妇岩的传说,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控诉。
以上是第二部分第2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二部分(第4~15段),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关于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以及传说中深蕴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感情。
到这儿,你兴许会说:“这都是以往的旧事了,现在生活变了样儿,山也应该改改名儿,别尽说这类阴惨惨的故事才好。”
为什么要改名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这是值得深思的。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
段解:第三部分(第16~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第16段,设想由读者提问,第17段是作者回答。问得很自然,观赏风景是件赏心悦目的乐事,为什么尽讲些阴惨惨的故事呢?回答得也够巧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点出了写作意图。
【写法分析】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入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把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为桥;第三个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5)文章组织得比较严密。在对桂林山水作出总的评价以后,就引导我们一同顺着漓江而下,观赏两岸风景,听船家讲有关山岩的故事,最后再要我们从中接受教育,点出写作意图。
桂林山水涉及的景点相当之多,作者仅选了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程中所见的“画山绣水”。但是,这如长幅画卷的景色也难一一细描,于是在面上介绍以后,着重地写几个造型奇特有传说的山岩作详细的描述。
作者从文章中探出头来,和读者交谈,拉我们进入作品,要我们和他一起进行漓江水上游,交谈是平等的、商量着的,因而过渡转折显得相当自然。
【难点分析】
(1)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只有桂林山水。
这段话是从上一段话桂林山水的美难以用语言或色彩描绘出来这点生发出来的,作者说自己别开蹊径,以别样的手法来表现,写山最为感动自己的一点,也就是后面所提到的有关山水名称来历的种种传说。“没见过一座山……没见过一条水……”这两句是“互文”,意思是说,山和水都深蕴着劳动人民的想像和感情。“只有桂林山水”单独成为一句,用了句号,是表示强调。
(2)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这里所写的是钟乳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作者一一列举,并加以描绘,用幻觉写出这里景色之神奇。
(3)本课段落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本课现在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的前三段,这是因为第一、二段都是一些铺垫的话,只是为切入中心作准备的,第三段才点明写作缘由,揭示文章的中心。写到这里,文章才算开了头,所以三段合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漓江上见到的自然风光和听到的关于山岩的传说,是文章主体,不大好分割,因而合为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课文最后两段,是和读者对话的,属理念性的。从结构上看,它是和第一部分呼应,深化作品内容,为全文作结的。
(4)本文运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间接材料,就是从他人那里得来,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间接材料运用得好,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在本文中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间接材料要和作者的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本文中讲了一点传说,再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得比较自然。
(5)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
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重点分析】
一、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请你说说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述说出来的,边赏景,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故事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
二、下列句子都能给人美的感受,用心品味,说说它们为什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参考示例:
1.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互文两种修辞方法,强调了桂林山水深蕴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像。
2.这句话运用了鲜活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阳朔境内的钟乳石的无比精美和丰富。
三、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请你“吟哦讽诵”下面一段文字,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力求达到背诵的要求,读后想一想:这三句话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反反复复地加以勾描。第一句是写水色的,用了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喻体——青梅名酒有新鲜感。第二句是写怪石奇峰的,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三句是承接上句,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