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论美》同步练习


    《说美》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人生》一书,在这篇杂感中,培根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他的论述有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着“美”展开论说,而且主旨鲜明。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吝啬(  )  腓力普(  )  滑稽 (  )  摄取(  )  

  2.词语解释。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愧悔】:惭愧,悔恨。 

  3.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英国_________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_______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_____________》。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____》是英国随笔文体的______________。   

  4.默写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句即可)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sè  féi  jī  shè 
  3.哲学家  马克思  论说随笔文集  人生论  开山之作  
  4.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②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二、课文学习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明确】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 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明确】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 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 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 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明确】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 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 
  ①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③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7. 这篇文章在论述上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论述中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人的审美标准不可能统一,尽管对许多问题人类有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可以求同存异。对于美,人们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在不同情境下,这种认识也会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培根的文章写于16、17世纪,按中国历史的分法,他生活的年代相对于中国的明朝末年。社会是在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他当时的认识完全正确。况且,他的文章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 

  8. 对文章中心意思和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本文的中心意思是: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深入探究 
  1. 多用实例,事理显豁。 
  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有的实例比较概括。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文中的例证在具体运用时,方法又多种多样,有的用来作类比,有的用来直接作论据,有的用来作比较,有的构成对比,使事理得到充分论证和说明。 

  2. 语言特色 
  ①在表达数量和程度方面,用词准确,很有分寸。 
  ②概念语词含义深刻,值得仔细玩味。 
  ③善用比喻,令人过目不忘。 
  ④引用谚语解说事理,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3. 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二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如: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4. 结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拉丁谚语,谈谈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里的秋天与夕阳红都象征老年。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四、阅读理解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 揣摩文中红色的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删去? 
  2. 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想说明什么观点? 
  4. 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愧悔”? 
  5. 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明确】 
  1. 如果删去“有些”,那就等于说是“全部”,以偏概全。“尽管”与“却”相对应,说明推断的前提,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 
  2.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 
  3. 说明形体美是难以永久保持的。 
  4. 在多数情况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会愧悔。 
  5. 美只有落在懂得德行美的人身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中 考 解 析 
  荆州市中考题 
湿 地 
  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小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    )“自然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__________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1.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外,用得最多的两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表格显示第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誉为、称为、喻为、视为”中选词归位于第二段中的括号,最符合语境的是哪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说湿地是“自然之肾”而不说它是“自然之肺”,这是有道理的。第二段文字中有个句子基本上能表述这种道理。请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理解第三段文字中“分说”部分的层次与内容,应抓住的两个关键语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第三段文字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文字在数字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两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2.分类别、举例子 3.略  4.誉为 
  5.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6.①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②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 
  7.外部形态 
  8.多用约数,如2760余种,大约250种等。 

  【解析】此题基本上展示了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考点,其中: 
  第1题考查对全文中心句的理解; 
  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 
  第3题考查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说明; 
  第4题考查对词语的准确品味; 
  第5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 
  第6题考查对中心句与支撑句关系的理解; 
  第7题考查对句子说明内容的概括; 
  第8题考查对数字用语特点的分析。 
  8道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学生文体阅读的基本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品味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外拓展] 
最苦”和“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参考答案 
  1.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①不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6.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