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我爱着土地》《乡愁》导读练习


一、课文导读

㈠作家作品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              ,                         。”
(2)《乡愁》的作者是    ,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二)要点提示
1、整体感知 
1、《我爱这土地》全诗共两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作者以时空变化层层推进感情抒发,诗情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2、写作特点
(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
《我爱这土地》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他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
分别赋予“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
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
各节的第二句,分别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3、重点探究
 
1、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部分关键词语。
 
2、“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阅读《我爱这土地》,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具体的形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3、《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删去,对诗歌主题的表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诗歌上结构上的独具匠心,进而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4、“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样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析]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总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这一特点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学会怎样将诗歌要表达的抽象情理具象化。
 
 
 
二、语段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习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写出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抒发爱国之情的?
 
 
2、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3、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三、中考链接
乡村的泥土
(1)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2.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4分)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4.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4分)
 
 
 
5.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