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余光中《乡愁》教案1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段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一单元
课题名
乡愁
课时
1

执教教师单位
甲路学校
教师姓名
张云燕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余光中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
思想教育目标: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多媒体

时间
安排
导入:2分钟
朗读体会:10分钟
教师提问自主合作交流28分钟
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课后
小结
 本课主要是在“读”上下手,诗歌的“读”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能力,又了解了内容理解了诗意,还为下文分析意象理解象征含义打下了伏笔,可谓一箭三雕。整堂课以一个“读”字贯始终,但又不缺变化与层次,实现了“台阶式”的设计。

备注




《乡愁 》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诵读法为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天净沙 秋思》和《次北固山下》 一起来感受乡愁。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读、自由朗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等多种方式读
2、提问: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朗读时在语速和节奏上应注意什么?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
“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4、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五、小结:
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用“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六、全班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 
七、布置作业:课后赏析席慕容先生的《乡愁》,看看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八、板书设计
乡愁
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逐层推进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家国之情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