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小巷深处的母爱——《小巷深处》教学后记


  小巷深处的母爱

                                                      ——《小巷深处》教学后记


       《小巷深处》是八年级第一学期(适用本)第一单元“爱在人间”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叙述一位盲眼的母亲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抚养捡来的女儿长大成人的故事,表达了女儿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赞扬了人世间至深至真、无私宽容的母爱。

 文章以“我”对母亲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坚韧执著、无私宽容的母亲。这位母亲用人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母爱,守候并最终唤醒女儿那颗渐行渐远的心。文章感人至深,字里行间尽是女儿的愧疚,是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如我所愿的圈画出正、侧面描写母亲的语句,品读、感悟,然而我发觉他们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没有动情,没有感动,朗读时语调平平,语气淡淡。这么好的文章,太可惜了!

 既然他们不动情,我是否可以创设情境,煽情呢?

 文末三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自责和忏悔。层层递进的情感,渐强或渐弱的语气,时急时缓的语速,将“我”醒悟后内心的愧疚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即使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通过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也可以表现出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但那只是技巧,没有情感的声音,只是声音。

 我为学生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其实那路并不长,只因它是母亲的心路,所以是那么的绵长深远。那瞎眼的母亲,满怀希望,一步步沿着路摸到汽车站,又捧着颗碎了的心,一步步摸回小巷深处的家。长长的路,是母爱的延长线,无限延长。

 长长的小巷,其实并不长。当年母女相扶走过,洒下一路欢声笑语,小巷的尽头是幸福的起点,从终点到起点,那不是很长很长吗?如今,小巷深处的家,是冰冷的,那承载过温馨回忆的小巷就格外的漫长、寂寞、清冷。

 那长长的竹棒其实也不长,它是母亲生活的支撑。然而“我”的疏远和淡忘,小巷里又响起了竹棒叩击石板的声音。那声音已不复往昔的清脆悦耳,那是一声声沉重地叹息和无奈,是一次次希望后的失落,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母爱的绝唱。

 试想,夕阳西下,倦鸟归巢。余晖斜照小巷,瞎眼的英姨拖着长长的、长长的身影,一步一步走向小巷深处的家。孤单、寂寥的身影,只有一根又光又滑的竹棒相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选段见附文)

 再无需我赘言,学生们缓缓地、深情地开始朗读,在渐轻渐缓地“长长的、长长的人影”中沉沉地投入了自己的情感。

 还记得偶然听到一个学生谈论语文课,他说他最讨厌老师问“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或者“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他说自己哪有那么多的感动呀?学生很无奈,老师也无奈!

 不是我们的学生冷血,在繁重的课业压力和考试的负担面前,再多情善感的人也喘不过气来,何况我们这些稚嫩的孩子!

 努力的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唤醒他们的认知和情感,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办法。课后反思时,很懊悔自己的懒惰,如果当时配上一幅母亲行走在小巷中的图片和合适的背景音乐,或许效果会更好!

附文: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