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空城计》导学案3

第13课 空城计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编写:罗杏莉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一、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了解背景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蜀汉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三、文体常识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四、初步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语段,反复品味语言。朗读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奖自己融入文中,你就是小说中的人物!
Ⅱ 预习自测
请合上课本完成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司马懿(       )   鹤氅(         )   纶巾(       )   远遁(       )
隐匿 (       )   言讫(         )   旌旗(       )   无不骇然(     )
2、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形,并解释整个词语的含义。
(fēng yōng)_________ 而来:
笑容可(jū)____:
( fǔ )_____掌大笑:
旁若无人:
3、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
 
 
Ⅲ、整体感知
1、看电影视频《空城计》片段
2、文中主要描写了那些人物?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文中哪位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从文中勾画出有关此人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意思
   2、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
 
反馈:听写词语、文学常识
 
 
 
质疑探究
探究点一   精句赏析
   1、你能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吗?挑战自己,试一试。
(1)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2)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3)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4)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5)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2、你能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吗?挑战自己,获取成功。
(1)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解析指导:行险:冒险;走险路。   盖:句首语气词,总起下文。 用之:使用(这个办法);“之”代指行险。
 
 
(2)吾兵只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3、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提示:请结合全文想一想,此处写众官“尽皆失色”有何用意?
 
 
探究点二:文本理解
1、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诸葛亮衣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各写一处即可)。联系整个故事情节,请思考: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诸葛亮历来被看做智慧的化身,他往往身处险境,却处乱不惊、临危不惧,你能说说文中在这方面有哪些体现吗?
 
 
 
3、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从中你体会出诸葛亮当时怎样的心理?
解析指导: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立足动作、语言描写,深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
 
反馈:复述故事情节
 
 
探究点三    综合探究
1、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与唾手可得的胜利失之交臂,是否能以此说他很愚蠢?
 
2、你认为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物?
 
 
3、你认为司马懿的存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4、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解析指导: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应立足文本内容,抓住细节描写,多层面、多角度思考。
 
 
 
5、试一试,看能否从文中找到诸葛亮施计成功的理由。
 
 
Ⅳ 当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1)将旌旗尽隐匿;诸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2)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2、司马懿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众官听得魏军大军突至的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去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课后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