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语文版八年级上学期六、七单元综合练习

六、七单元综合练习期末复习(2008-12-20) 213·217

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文章情景交融,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苦悲凉的心境。文中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若空游无所依”,而水的清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令人拍案叫绝。
二、字词积累
1、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去:离开。今常用意为“往”。)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写潭、写树,具有极强的动态感。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最后一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中心思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写作特色: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四、句段赏析
“坐潭上……”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反映。(写出原句)
五、难点突破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表面上作者是在写鱼,实则写水。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我们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D.其岸势犬牙差互
2.解释加粗词。
(1)如鸣佩环(  )(2)斗折蛇行(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隶而从者(  )
(5)心乐之(  )(6)潭中渔可百许头(  )(7)下见小潭(  )(8)影布石上(  )
(9)日光下澈(    )(10)犬牙差互(    )(11)凄神寒骨(    )
3.辨析词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
(2)以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
(3)为  为坻,为屿(    )全石以为底(    )
4、翻译下列句中“以”字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B.全石以为底( )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
5、选出加线词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绿树环合
二、阅读题(参照课文)
1.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
2、用文段原文作答。
  ①说明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6.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7.作者为何说小溪 “明灭可见”?

8.“佁然不动”后面的分号不能改为句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0.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链接《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 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字词积累
二、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2)行文流畅。(3)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5)写情自然。
三、句段赏析
1、“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四、难点突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洁,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终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默写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参照课文)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 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3.《满井游记》和《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了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中考链接
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诗词五首
一、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自己此时虽然贫病交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指成都草堂。
《过故人庄》在平实的语言中,把叙事、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风俗人情画。
《游山西村》写这首诗时,诗人罢官闲居。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渔家傲》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辽和西夏得寸进尺,侵扰不已。范仲淹在陕西任职时,抵抗西夏侵略。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
《浣溪沙》是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二、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当面抢抱茅草。第三段,写屋破雨漏长夜难眠。第四段,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过故人庄》首联写朋友邀我做客;颔联写农村的怡人景色;颈联写临窗欢饮,畅谈农事;尾联写再约重阳赏菊。《游山西村》诗的头两句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是对山村风光的描绘,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渔家傲》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浣溪沙》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2、中心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游山西村》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渔家傲》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浣溪沙》这一首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部分诗词写作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自然、严谨。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过故人庄》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浣溪沙》即景抒发感慨,写景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奋,富有哲理。
四、句段赏析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别人的痛苦,进而抒发了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安得”一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希望也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的理想。
2、《浣溪沙》上片简析
上片写“兰芽”,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杜鹃啼声凄婉,但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激情。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思考。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面是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理解,恰当吗?
A、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可以算是田园诗。
B、开头两句是叙事,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客),客人一请就到,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友谊极深。
C、第三、四、五、六句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写出了树木的繁茂,青山的遥远以及把酒话桑麻的心旷神怡。
D.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用的都是口语,写得淡而无味。
2、阅读《浣溪沙》,判断下面的分析恰当与否。
A.作者写作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处于逆境时,却能有这样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襟.难能可贵。
B、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下阕由写景转入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
D、“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它代表时光流逝。
3.对《渔家傲》赏析恰当吗?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对《渔家傲》词中的语句解说对吗?
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中考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

第七单元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二、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古今异义词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写作特色:用排比句增强了说理气势,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四、句段赏析
第三段是名句: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五、难点突破
文章开头的六个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二、阅读题(参照课文)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
2、本文的论点是 。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① ②
曹刿论战
一、整体感知
《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并没有对战争的过程一一展开,而是以曹刿这个人物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着墨并不多。
二、字词积累
1、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必以情(情:实情;感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4、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2、中心思想:本文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3、写作特色: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四、句段赏析
课文第三段是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五、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
(2)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解释“齐人三鼓”以后攻击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 。
(4)写“肉食者鄙”的目的是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