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2

19.天火之谜
首案编写者:侯晋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养成教育训练点:让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读通课文。 (3)读读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读好长句。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1.完成《写字书》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实践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就是?(板书:雷暴之谜)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
是谁解开了这个谜团?(板书:富兰克林)
师:对,富兰克林用著名的风筝实验揭开了这个谜,(板书:实验揭密),打开课文,找一找,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是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
二、整体切入课文
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直到、才――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简介富兰克林。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
(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谁来说说,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呢?
1.“这种推论”指什么?(放电现象)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大胆)
2.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
3.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4.对于这个推论,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呢?(联系第一段,相机齐读)
5.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6.再读中心句,你来说说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十八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
7.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过渡: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富兰克林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
四、讨论交流问题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解开这个谜团的?(著名的风筝实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再与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词语、句子
4.淋湿后的麻绳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什么?(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结果怎样?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理解:欣喜若狂。你来读一读富兰克林的话。
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和我们平时放风筝有什么区别呢?(材料不同,时间、天气不同,目的不一样)
8.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它……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五、复述实验过程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谁能把实验经过说给大家听听?先和同桌讲一讲,再指名讲。
六、学习最后一段
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学习了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拿出纸和笔,写下来。再指名说。
七、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为伟大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读一读富兰克林的几句人生格言。
2.出示资料读。
3.适当拓展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费城逝世,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赞语:“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说富兰克林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我建议我们的同学课后去读一读关于写富兰克林“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的文章。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2、4
板书设计: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19、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利用搜集的资料,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
1.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3.送给学生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口头造句。
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课后有一条习题是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段意。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把这项训练落到实处,我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完成的。课文的第一段是第一小节,学生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了这句话“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课文的第二段是从第二小节到第五小节,这段课文的段意归纳时学生的争论比较多,有的抓住第五小节中的一句话“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还有学生抓住的是第二小节的一句话稍作修改“富兰克林解开了雷暴谜团。”也有的找到第三小节中的“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认为这三种答案都行。在此基础上学生概括得出了“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课文的第三段就是第六小节,他们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了那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这次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概括,难度比较小。因为这篇课文的主题很明确,学生读起来也不难。在练习中,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概括了段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