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3

新兴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导案 主备: 审核: 日期:
课题
《我爱这土地》
随记

学习对象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与难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具准备
有关艾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这篇文章作于抗战初期,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时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与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
诗中的“鸟”是泛指
诗篇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 ),( ),( ),(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极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地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时,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一个破折号后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身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着的爱。



合作探究
1、 意象(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有象征意义的四组意象是( ),( ),( ),( )。
“( )”的“土地”----- -----
“( )”的“悲愤”的“河流”-----
“( )”的“风”;-----
“( )”的“黎明”-----
2、 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3、 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莫送,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拓展梳理
一、朗读提示:读准节奏、重音、读出情感。带着思考去读,参考如下设计: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仿写练习



达标检测
一、背诵这首诗。
二、完成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
三、土地与太阳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的作品,深入了解诗人的艺术风貌.



教学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