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李桥镇小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



李桥镇小2005――2006学年下学期
教  案

学 科:语     文

班 级:八  年  级

姓 名:罗 吉 涛

日 期: 2006年2月 
八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1. 背影 ……………………………………………………朱自清(2)
2. 永久的悔 ………………………………………………季羡林(5)
3.*铁骑兵 …………………………………………………杨 朔(10)
4.*苏珊·安东尼 ……………………………乔安娜·斯特朗等(13)
  第二单元
5.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 青(17)
6. 现代诗两首………………………………………………………(20)
   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
7.*致空气……………………………………………………邵燕祥(23)
8.*樵夫,别砍那棵树……………………乔治·铂金斯·莫里斯(25)
 第三单元
9. 日出(节选)……………………………………………曹 禺(27)
10.钦差大臣(节选)………………………………………果戈理(34)
11.* 放下你的鞭子…………………………………………陈鲤庭(37)
   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41)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44)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49)
15.* 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53)
  第五单元
16.南京大屠杀………………………………………………温书林(57)
17.寻找时传祥………………………………………………孙德宏(62)
  第六单元
2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4)
21.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68)
22.* 古文二则………………………………………………司马光(70)
    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
23.* 公输…………………………………………………《墨子》(72)
24.诗词五首…………………………………………………………(76)
  第七单元
25.桃花源记…………………………………………………陶渊明(79)
26.岳阳楼记…………………………………………………范仲淹(82)
27.* 醉翁亭记………………………………………………欧阳修(85)
28.* 湖心亭看雪……………………………………………张 岱(88)
29.诗词五首…………………………………………………………(91)

   第 一 单 元

背影
教学目标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 一 课 时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和题注,了解作者。
强调以下内容: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读者。
三、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颓唐 琐屑 举箸
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 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己 情郁于中 琐屑
四、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老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都应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结合课后练习七)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啃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意思)
理解: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五、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意思。
六、理解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问: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了作者(具体内容由学生复述);扫除了文字障碍(字、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难点的突破。
八、布置课外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用老师指定的词语造句。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后,检查上节所学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学生默读第四、五段,思考问题。
1.“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句话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理解: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找”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2.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聪明”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句话是针对什么事情说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找”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条房好好照应“我”,“找”心里暗笑他迁;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了“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责。
3.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找”,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2)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3)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4)嘱“找”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三、范读第六段后学生齐声朗读,回答问题。
1.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
理解: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瞒珊”、“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2.父亲买橘子这样费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而不让儿子去?买来橘子后,他“心里很轻松似的”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3.“我”对父亲的行事本来是有看法的,可是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两次流下眼泪,这表 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我”流泪后,为什么伯父亲看见?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伯父亲看是担心慈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四、学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赖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着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过去吧,里边没人。”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里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悟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七、朗读全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朗读时要体现感情。
八。课外作业。
1.朗读比赛。两三人一组,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写作练习。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
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抄在作文本上。

二、永久的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
二、能力目标: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三、德育目标: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教学方法 :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解释下列词语: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三、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四、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
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白的:大奶奶给
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黄的:
为二大爷喂牛讨得红的
三、铁骑兵
教学目标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1.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5.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  故事吗?
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  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  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  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
 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  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  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
 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  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  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  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  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  板书课题。
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
  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
  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  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  书。(见课末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  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  打游击”。
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  ,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 ‘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  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  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 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 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
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  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  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
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  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四、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意。
    2、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3、欣赏主人公精彩的语言。
  4、了解如今我们享有的许多东西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得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向上的决心。
  5、学习苏珊·安东尼勇于斗争,为了崇高目标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中插叙的作用。2.欣赏主人公铿锵有力、义正辞严的辩论。
3.培养学生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难点 对时代背景的掌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初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了解本文结构3.深入理解    3.完成练习,深入理解文意4.组织小型讨论会    4.课堂讨论,认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
2.师笑道: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她们毫无地位,要劳动,收人却归丈夫 所有,她们的儿子可以接受教育,女儿却只能在家学女红。这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是多么荒谬啊,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的事。
乱成一团,有些男生在窃笑,女生则七嘴八舌。  生:当然不行,凭什么……  我们女生哪里不如男生……

2.听教师讲述,均感不可思议,女生更
  是愤愤不平,下面窃窃私语。


 3.师: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