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十五从军征》《诉衷情》教案1

十五从军征
1教学目标
1、读顺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情境,学会“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经过近八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乡村学生的朗读基础差,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候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品味诗歌情境上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教会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构建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并能够学会迁移,懂得赏析同类型的诗歌。
3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情境,掌握“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换言之,如果把五千年看做一天的话,这一天中有23个小时都在战乱。翻开历史,败也好,胜也好,写满的都是灾难。正如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战争有关的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2、你知道什么叫做“乐府诗歌”?
(“乐府”本是管理音乐的宫廷官署,后来将之收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变为诗歌的一种,体裁类似于绝句、律诗、歌行、古体诗……这些乐府诗由宋代音乐家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中。
活动2【活动】读一读
1、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想知道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诗歌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2、读顺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冢窦雉舂羹贻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活动3【讲授】品一品
1、读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痛苦、悲苦、悲惨、可怜、
凄惨......)从哪里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八十”体会从军时间长。)这个老兵在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经历过什么?他最渴望什么?
征战65年,少小离家老大回,65年的短兵相接,65年的浴血奋战,老兵九死一生,终于可以回家了。他的心情如何?(喜出望外)
2、九死一生的老兵喜出望外地往家赶,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再静静读诗,划出相关诗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听到了什么?(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老乡有没有直接回答老兵家人的情况啊?(没有)为何没直接说?(怕他伤心)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老兵心中最期待得到的是什么样的答案?(炊烟袅袅处、其乐融融处、窗明几净处、欢声笑语处......)
可是,老兵的希望破灭了,即使老乡的语言再委婉,也犹如晴空霹雳一般,这远望的青青松柏,冢冢坟墓,此情此景,都令他心碎不已。
请齐读出那份心碎的感觉来。
看到了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是怎样一番景象啊?(衰败,荒凉,狼藉,破败)。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破败的画面,看到了狼藉的画面,看到了荒凉的画面,但是在老人的心中,在老人的记忆里,65年前,他的家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
(情境导读)曾经炊烟袅袅,庭院整洁,如今却是——
曾经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人去楼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
那此时此刻,老兵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失望、痛苦。)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旦赋予景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就会收到比单独抒情更强烈的效果。以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其情也愈哀。这里正是如此,通过描写家庭的衰败狼藉之景,表达老兵内心的失望痛苦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哀景写哀情”。诗歌中还有那个地方也运用了这种表现方法?(松柏冢累累)
为了看看大家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种表现手法,我们来当堂检验一番。判断下列句子哪些运用了“以哀景写哀情”此种表现手法?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杜甫《登高》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秋思》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做了些什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情境导入: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
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的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
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
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在哪里?他们已经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什么味啊?让我们读出他心中的苦吧!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回答与老兵回家后所见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5、同学们,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滴滴流淌的泪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他会想些什么呢?
(绝望痛哭。儿时的快乐,自己渺茫而凄惨的未来……)
是啊,苦苦征战六十五年的战士,最后落得连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都不曾有的结局。八十始得归,朝廷是真让她回家了吗?哪儿有家?那分明就是黑暗社会为他挖掘的“冢”呀!所以他绝望痛哭。
6、这种痛哭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老人悲痛欲绝。正如汉乐府《悲歌》中所描述的痛:“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活动4【活动】悟一悟
1、老兵的遭遇仅仅是她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
背景补充: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但是,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被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汉武帝好大喜功,汉代连连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是什么原因造成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的?(战争)
2、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3、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一>填空: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这句诗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3、此诗抒发了老兵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直接诗体现出来的
<二>赏析:
请从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的角度具体赏析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诉衷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句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2、学习对比和用典这两种写法及其在词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课内知识积累不够,课外阅读量也很少,这种现状给我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幸运的是学生们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度比较高。因此,在教授古诗词时,我尽量将教学目标设置得稍简单一点,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循循善诱,逐步提高他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句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和用典这两种写法及其在词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激趣导入
他的一生壮怀激烈,却坎坷曲折;在仕途上,他一心报国,却遭受忌恨而多次被贬;在爱情上,他崇尚专注,却事与愿违,被迫休了爱妻唐婉,并为此抱憾终生;有人说,他豪放得像李白;有人说,他忧郁得像杜甫。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活动2【导入】二、作者简介,引出课题
1、填写陆游的信息卡: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陆游的诗歌,老师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陆游了解多少。(出示课件)
2、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陆游写的一首词《诉衷情》。(出示课题)
活动3【活动】三、初读,读出文本大意
1、听读:请听录音朗读,听准字音,并且在书上用“/”划出朗读节奏节奏。
2、自由朗读:请你按照自己划出的节奏大声读一读这首词。
3、齐读
4、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读出重点词语意思与全词大意。
活动4【讲授】四、悟读,读出文本情感
1、紧扣“梦”字读陆游的理想过渡语:大家知道词都有词牌名。《诉衷情》也是词牌名。“诉”是倾诉,“衷”是内心的,“情”是情感,“诉衷情”的意思就是倾诉内心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是要重点感悟陆游在这首词里倾诉内心的情感。(1)结合文本用典感受陆游的理想你知道陆游写这首词时多大了吗?我们不妨想一下我们身边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家里应该做些什么呢?而陆游每天心里都在想什么呢
初步分析两处用典:“万里觅封侯”有个故事,请大家看到注释(出示课件):东汉班超说过,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他出使西域,使葱岭以东五十余国归附汉朝,因功封为定远侯。词人在这里用上班超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呢?(是说自己年轻时也有像班超一样的壮志),这便是诗人在年近七旬还在做的“梦”,说到梦,我们来看陆游的另外一首诗(课件出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结合历史背景明确陆游的理想
提问:两名诗中都有一个“梦”字(板书),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那指什么?诗人的梦想是什么?(结合历史背景及诗人生平经历领悟:南宋时,屡次遭到金兵入侵,大半壁江山都被沦为金人手中,当朝统治者被迫逃到黄河以南的地区,一味忍让,不敢反抗。而陆游坚决主张要抗击金兵,收复被夺去的中原地区)。所以,我们可知陆游的理想是想赶走金兵,北定中原,建功立业。(3)指导朗读
我们在读“当年万户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时应用怎样的语调来读?(应朗读得激昂一些),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报国梦。2、紧扣“泪”字悟情感(1)结合文本体会陆游的壮志未酬
提问:同学们,这是他为之追求一生的理想,可他的理想实现了吗?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预设:“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尘暗旧貂裘”中也有个故事,请大家看到注释⑦)。梦醒时分,并未看到中原得到收复,甲胄尘封,发觉自己已多年没有机会披挂上阵了。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金兵尚未被驱赶出去,身已老,徒增滴滴泪水。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一词也含有一个故事,请看注释⑨)。心里牵挂着边塞,自己的理想是北定中原,建功立业,而现实是自己被闲置在沧州,英雄无用武之地。(2)设身处地感受陆游心情
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你日夜都在想赶走入侵者,收复中原,可现实却让你无法实现自己的这个抱负,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预设:气愤、悲痛、愁苦、不平......(板书:悲愤不平、愁苦)
(3)指导朗读
是呀,陆游晚年的壮志难酬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愁苦的感情郁积在他那两鬓白发、满眼泪水里。所以我们在读这些凝结着陆游壮志未酬的泪水的词句时应用什么语调来读?又用什么语速来读?
金兵的铁蹄侵占了自己的家园,而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不敢反抗,可悲可叹呀,来,请读出这种悲哀。
金兵侵占了自己的家园,我想要赶走它可是却没有这个机会,可气可恨呀,来,请读出悲愤之感。(4)引入相关诗歌,再次引起情感共鸣
同学们,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中,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陆游,我们再看看这首诗(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提问:这又是谁的泪啊?你们从遗民的泪水中又读到了怎样的心情?
预设:遗民的。也就是沦陷区的老百姓的泪。这是老百姓痛苦的泪,失望的泪,愤恨的泪啊!
同学们,看到百姓的泪,看到陆游的泪(板书:泪),我们就能够理解陆游的心了。请你再读一读表达陆游壮志未酬的那些词句。3、配乐朗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陆游一生追求的北定中原、建功立业的理想直到死的最后一刻还未得到实现,在临死之前,他给儿子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示儿》(课件出示)
收复中原,赶走金兵这个理想在陆游的漫漫人生中永远成为了一个梦,再也无法实现,这也许是人类最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遗嘱了。
请你和着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音乐,再一块儿将整首词读一读。
课件出示:《诉衷情》(配乐读)
活动5【讲授】五、品读,读出文本写法
同学们,在我们体会了词人的感情之后,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这首词的写法。
1、用典
(1)复习用典含义
也叫用事,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引用前人诗句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
(2)具体解析文本的三处用典
“万里觅封侯”:
使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写出了词人匹马远征万里,一派卓然不凡之气。
“尘暗旧貂裘”:
借用苏秦的典故,暗示自己长期闲置而功业未成。
“心在天山”:
借用霍去病在天山立功的典故,抒写自己北定中原、建功立业的志愿。
2、对比
小结对比写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1)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烈士暮年,壮志成空。
(2)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空自嗟叹。
(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驱除侵略者,收复中原,为国家建功立业;现实是当朝统治者不思恢复,偏安一隅,而自己只能终老荒村。
活动6【讲授】六、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陆游终究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在他死后,忽必烈的铁骑就彻底地踏碎了没落的南宋王朝。同学们,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发展规律,可我们也要铭记在历史长河中,那一颗颗跳动着的像陆游一样火热赤诚的报国之心。那么,作为和平年代的中学生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报效自己的祖国呢?
2、最后,让我们再次通过这首《诉衷情》去倾听陆游心声。
活动7【作业】七、作业设计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2、词人的“关河梦”指的是什么?3、请结合全词,赏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的佳妙。
活动8【活动】板书设计

活动9【活动】&nbsp;教学反思:
《诉衷情》是宋代词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通过反复解读文本,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反复诵读,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句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为了实现这个重点教学目标,我将它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反复诵读感受出诗人的理想;第二层次是通过反复解读文本和拓展一些诗人与之相关的其他诗歌去领悟诗人的情感。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对比和用典这两种写法及其在词中的作用”。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授课时也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感时初步了解几处用典蕴含的故事及用意;第二个层次是在领悟诗人感情之后带着学生一起去解析对比及用典的写法。
授课之后再来回顾这堂课,我发现这堂课有如下几个优点:第一,教学重点突出。整堂课我都反复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轻松地领悟到了蕴含在词句中诗人的情感。第二,将朗读贯穿整堂课的始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在理解诗人感情的同时,我能对学生们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这节课学生也是在不断诵读中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第三,能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文本。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要读出其中的韵味,光靠文本本身,远远不够,在课堂上我几次引领学生回顾历史,汇报资料,如陆游的为官之史,南宋的败落等资料,通过这些交流,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陆游的心情,也使得学生更好地走进词人的内心。
一堂课,尽管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之处。比如,我觉得在突破难点时,我讲得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归纳,有些“越俎代庖”。此外,整堂课都是让学生朗读,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