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小男孩》教案5

《小男孩》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14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
2、概括文章的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程与方法
1、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自己认为生疏的字词
2、通过小组活动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分析总结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明确其优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树立学生的正义感
2、突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渗透法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第八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及概括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难点:
1、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及概括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让学生回忆契可夫的《凡卡》,凡卡的不幸值得同情,但在当今社会比凡卡更可怜的孩子也有,更值得同情,因为凡卡有爷爷的爱,他很爱他爷爷。他写给爷爷的信里虽然有很多的眼泪,但是散发出茶饮,烟草的甜甜的香气。而魏志远的小说《小男孩》中的小男孩,没有爸爸,他想起爸爸骑自行车,让他坐在后座上,算是有一点亲切感,但是一闪而过,太淡了,他没有妈妈,他的妈妈是“魔鬼”。今天我们来学习魏志远的小说《小男孩》,学后看看我们能为小男孩做些什么?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弄清故事的线索和情节
线索:小男孩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开端:(1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发展:(2—11段)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等情景
高潮:(12—20段)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结尾:(21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
1、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语言简明扼要)
三、分析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
A组:从语言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B组:从肖像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C组:从动作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D组:比心理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小结:
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则寂寞的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四、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讨论明确:本文详细地记叙以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向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近似孤儿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上带来了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法制渗透: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直接原因是来自父母的离异。但根本的还有其社会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七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孩子,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人理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作者塑造“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通过他艺术地反映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爸妈妈那不负责任的态度,疾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拓展
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遇到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你会对他怎样帮助?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附板书:
小男孩
天真善良 寂寞孤独
聪明细心 无望无助
直接原因:———— 父母离异家庭
根本原因:———“两法”落实不力
小男孩父母
离异夫妻 缺乏亲情
推卸责任 法律淡薄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