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爱莲说》导学案3

《爱莲说》导学案
执笔:赵 军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 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鲜有闻 二、 加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2、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 4、陶后鲜有闻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宜乎众矣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 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 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 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 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提高。 1、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1)

《爱莲说》导学提纲答案二、1、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2、益: 副词,更。3、植:树立。4、鲜:少。5、濯:洗涤。妖:妖媚。6、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7、宜:应当8、独:只,仅9、沾染(污秽)三、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8、香远益清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0、世人甚爱牡丹;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四、1.(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5.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6.莲花,是花中的君子。7.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五、1.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当年,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造了一个“莲池”。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并写成了《爱莲说》——这篇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文章。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是内心的一种表白,与现代杂文有些相似。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màn yī 蕃 淤 泥 清涟 亵玩 濯 鲜有闻 不蔓不枝 噫 三、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掌握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蕃: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染:沾染。 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认为。 隐逸:隐士。 不蔓不枝。 蔓:长蔓。 枝:长枝。香远益清。 益:更。 亭亭净植。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 鲜:少。宜乎众矣。宜: 应当 2、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译: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赏析文章 1、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统领全篇。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 明确: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他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 提示: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5、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8、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9、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为什么这样比喻? 明确: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10、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1、作者把这三种花的性格做了比较描写,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一是感叹爱菊者少。二是感叹爱牡丹者众。三是感叹爱莲者最少。 五、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六、小结 1、写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2、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