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设计1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
第四节《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掌握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构造对应点,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3.经历探索最短路径问题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构造对应点,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2.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探索如何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构造对应点,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四、教学用具
教师:三角板、课件
学生:三角板、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数学问题,名字叫“将军饮马问题”,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这是怎样一个问题呢?
2.新授课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
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图略,见课件)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呢?
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
你能将像海伦一样解决这个问题吗?
3.教学流程
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找对称轴和画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你会选走哪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作答
选②理由: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引入关键问题
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
探究活动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呢?
提示: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 线.
学生思考后画出图形。

(再提示:还缺少问题怎么办?)
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 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
结论: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导学置疑: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如果A、B在l的两侧,直接连起来就可以了,现在是同侧,如何将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相等?
教师提示:利用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探究活动二,找到B’的位置。
作法:
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提示:现在变成了两侧,是不是容易了?

连接AB′,与直线l 相交于点C.则点C 即为所求点.
探究活动三,证明
这样做有科学依据吗,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学生思考
教师演示讲解
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图中选了C’’、C’’’三个点)
连接AC′,BC′,B′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 AC +BC
= AC +B′C = AB′,
AC′+BC′
= AC′+B′C′
在△AB′C′中,
AB′<AC′+B′C′,
∴ AC +BC<AC′+BC′.
  即 AC +BC 最短。
巩固练习,变换对称点
刚才我们选的是B点的对应点,如果选A点,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同学们动手在原图上,画一画,试一试。(图略,见课件)
思路分析: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我们是通过怎样的
过程、借助什么解决问题的?
利用轴对称图形能够重合(即相等)的特点构造对应点。改变问题方向,也就是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
巩固练习
小组内讲解探究活动二、三的做法和理由。
4.小结
利用轴对称图形能够重合(即相等)的特点构造对应点,解决“将军饮马问题”,也就是最短路径问题。
转化思想:将新问题转换为学过的知识,进而得到解决。
5.作业与拓展
6.板书
“将军饮马问题”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思路:变换与转化。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