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确定位置 教学设计3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教学重、难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能不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描述一下你坐在什么位置?
我们以前学过用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联系实际,建立模型
分组,确定位置
(1)老师把同学们分成7个组,第1组……第7组,明确自己所在的组。能不能结合老师刚才分组的情况,说一说你的位置?(我在第×组,第×个)出示幻灯片,自己练习说我在第×组,第×个。
(2)你知道王雨婷的位置么,怎么说?(王雨婷在第6组,第3个)
这样说行不行,王雨婷的位置在第6组。行吗?为什么?(不行,因为第6组有很多同学,不知道第几个才是王雨婷)
要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是什么?(两个,组和个)
(教师板书:组 个)
规定先说组,再说个。
老师可以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把王雨婷的位置表示出来,仔细看老师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6,4)
这里的6表示什么意思?(第6组)4呢?(第4个)
把6和4的意思连起来说(第6组,第4个)
这种表示方法叫做数对。读作数对(6,4),指名读,齐读。用这种方法表示王雨婷的位置要说:王雨婷的位置是数对(6,4)。指名说。
数对(6,4)表示什么意思? 数对(6,4)表示王雨婷的位置在第6组,第3个。
(3)写数对时要注意什么?
A写括号 B两个数中间用逗号分隔 C注意两个数的顺序,先写组,再写个
(4)你自己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出来吗?试写,同桌检查。
说一说我的位置是( ),表示( )。指名说,同桌说。
深化运用概念
1、在图片上怎样确定位置呢?打开书80页,写小敏的位置。集体订正。说一说数对(2,3)表示什么意思?(小敏的位置在第2组,第3个)幻灯片演示数的过程。
完成80页(1)和(2),集体订正。
把部分同学的座位放在坐标中,怎么看?
出示坐标图,观察,哪些数和我们刚才所说的组一样?在这里叫做“列”。哪些数和我们刚才所说的个一样?在这里叫做“行”。 先看列,再看行。
先看哪面的数?再看哪面的数?(先看下面的数,再看左面的数)
我们规定确定物体的位置要先横后竖。
确定坐标上丁海涛的位置。用列和行说一说他坐在哪。用数对表示,并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完成幻灯片上的题:
1. 李晨的位置是( , ),张永阳的位置是( , )。
2. 在( 4 , 1 )表示( )的位置,表示第( )行,第( )列。
3. 王柏森的位置是(4,4),第一个4表示( ),后一个4表示( )。
学生试做,集体订正。重点反馈第(2)题,区分列与行。
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是什么?(数对)怎样用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先看组或列,再看个或行)
巩固练习
(拓展练习)
幻灯片,写指定点的位置
(3,2)与(2,3)所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
在方格纸上找出下列各点:(5,8) (7,6) (3,6),并用直线把三个点连起来,看看是什么图形。
在卫星航拍图上找到指定的点。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课外知识延伸
神七成功降落
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确定北京的位置
板书:
确定位置(一)——数对
组 个
(6 , 3 )
列 行
(2 , 3 )

先横后竖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到数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为学生良好的求知环境。
本节课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启发学生思考只说是第几组而不说是第几个,行不行?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了数对必须完整展现两个数。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教师马上提出“数对”在写法上应注意的问题,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各自的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逐步突破学习难点。这样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
3、课外关于数对知识的拓展使学生十分感兴趣,认识到了数对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教师在难点的处理上不到位,没有说明“先横后竖”中横指什么,竖指什么,导致学生对先前学的知识产生了质疑,做题速度慢。(2)这节课的练习题没有全部完成,只练习了书上的基本形式,没有拓展。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