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下载

童年的发现

课文分析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而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并激起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胚、祸、患”等10个生字;重点理解“胚胎、祸患、痴迷”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理清课文思路,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3.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寻根究底、大胆想象的精神。
4.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的性格特点,感悟作者童年时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以及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人们都说童年是美好、幸福的,那是因为处于童年时代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课文中的“我”在童年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童年的发现)
思考: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的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胎    迷 尽脑汁    
◆需注意的字音:“痴”是翘舌音的字;“胚”读“pēi”,不读“pī”。
◆需注意的字形:“祸”的左边是“礻”,不是“衤”;“赋”的右边是“武”,不要多加一撇。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翻来覆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困窘]①为难。②穷困。
4.理清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2)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各层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具体叙述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明确:“我”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2)教师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了解“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
明确:文中相关的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了解这个“发现”给“我”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句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明确: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2.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预设: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用小标题总结“我”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明确:①梦中飞行;②询问老师;③仔细观察;④大胆猜想。
①朗读第3、4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一个阶段。
预设:朗读这两段话,归纳每一段的意思,连起来总结出引起“我”发现的缘由。
明确:“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②指名分角色读第5~11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二个阶段。
预设:“我们”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的话要读出天真、疑惑的语气,表现“我们”的求知欲;老师的话要读出谆谆教诲的语气。
明确:“我们”弄不明白梦里飞行这个问题,于是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③ 默读第12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三个阶段。
预设:了解“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痴迷,把握“我”的行为。
明确: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④ 朗读第13自然段,了解“我”发现的第四个阶段。
预设: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思考发现的整个过程。重点了解“我”推算的过程及这期间的心理变化。
明确:“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了解“我”的发现被证实的过程,体会发现被证实后“我”的感受。
过渡:“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绞尽脑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才有了“发现”。现在我们找些句子来体会体会。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明确: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而老师却因为“我”的笑声对“我”产生了误解。
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明确: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3.结合课文,感受人物。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感受“我”这一人物形象。
(2)指名朗读所画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①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明确:“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②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明确:“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③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明确:“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④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明确:“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4.再品课文,拓展延伸。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过渡:作者在文中说:“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任何发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历艰难曲折,都会面临很多阻碍。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事例可以验证这句话呢?
(2)学生讨论交流,自愿举手回答。
交流示例:
生1: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却被教会视为异端,被监禁了七年。在这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刑罚,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活活烧死。
生2:袁隆平刚刚提出杂交水稻培育想法时,遭遇了众多阻挠,被整个遗传界嘲笑。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学生从多个角度讨论自己从作者童年的发现中受到的启发,教师要鼓励支持。
启发示例:(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
(2)对自己的发现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3)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指导。
示例:我发现了“5”的秘密。无论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还是在电话的键盘上,数字键“5”上面都有一个小疙瘩。这个小疙瘩是为方便盲人使用而设计的。拨打电话时,盲人一摸到数字键“5”上面的小疙瘩,就知道这个键是“5”,那么左边的就是“4”,右边的就是“6”,上面的就是“2”,左上的就是“1”……这样他们就能拨打电话了。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不断发现。
小结:尽管童年的发现有时会令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任何一个发现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希望你们每个人都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你的发现也许微不足道,但这可能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是你成功的起点。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读悟结合,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你们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具体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吗?
生1: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甚至连梦中的情景都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2: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为自己而自豪,足以说明他的天真了。同时,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了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道:“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们说过自己的梦。
师:你说得还真有道理!有时候,不起眼的一个字、一个词,就能给我们传递一些信息,只有仔细品味语言的人才能感悟到。你的语感很好,我们就应该这样感悟语言。
生:我觉得他后来关于胎儿发育的想象,也是很天真的,只有孩子才会这样想。
师:恐怕从这里我们不光能感受到他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1:我觉得他还是一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么来的,都到痴迷的程度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
生2:我觉得他是一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还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正好折合成九个月。
师:那么还能从哪儿看出他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他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1:我觉得应读出“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应读出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2: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因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应该读得急切一点儿,这样就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我们通过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怪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呢!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时,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满起来。在了解了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感受进一步得到升华。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我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的学习任务。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发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进而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达到启迪、教育学生的目的。此外,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睛中,我明白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这次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