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16 表里的生物
文本分析
本文是我国诗人、学者冯至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语言平实易懂,透露着童趣,符合孩子的需求,很适合学生阅读体会。文章主要讲了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让读者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文章表现了“我”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索、发现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和谐、神秘、唯恐、洪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脆、拦、玻”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脆、单调、恐怖、蟋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各种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表里的生物”的思考。
导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不管它们的形体是庞大还是渺小,不管它们是五彩斑斓还是色调单一,不管它们生活在陆地还是空中或大海中,它们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身边的生物千千万万,各有各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可是,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表里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朋友就坚信爸爸的表里藏着一个小生物,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想法啊!
2.板书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1)学生自由发问,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板书示例:表里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表里会有生物呢?表里的生物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展示一块打开了表盖的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总结,引出课文。
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表里面有螺丝、齿轮、表针等。但是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冯至的资料,简介作者。
冯至(1905—1993) 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今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他的诗歌显现出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他的散文在水光山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其代表作品有《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昨日之歌》《伍子胥》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分组交流,互相提醒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交流示例:
生:“脆”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chuì”;“蟀”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suài”。
生:“答”是多音字,在文中组词为“滴答”,读第一声“dā”。
生:“蟀”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率”,点画较多,不要漏写。
生:“怖”的部首是“忄”,先写两点,再写一竖。
3.出示词语卡,指名认读,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洪亮 盲人 和谐 清脆 单调 神秘 加速 齿轮
唯恐 拒绝 玻璃 丑恶 恐怖 证实 猜测 蟋蟀
4.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作者冯至小时候关于表里有生物的想法真是太有趣了!我们观察过表后发现表里其实只有一些机械零件,那么冯至为什么会产生表里有生物的想法呢?
1.再读课文,联系课题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表里有生物的想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内探讨交流。
明确:“我”小时候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父亲的表里总是不停地发出清脆的“滴答,滴答”的声音,所以“我”猜测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生物。
2.围绕“表里的生物”这个中心梳理文章内容。
思考:(1)为了弄清楚“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我”是怎么做的?
(2)从“我”的做法中你感受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两个问题,理清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我”认为表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表里有生物,为了一探究竟,“我”缠着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一看。父亲满足了“我”,并骗“我”说表里有一只小蝎子,“我”相信了父亲的话。从“我”的做法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结构梳理: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猜测里面有生物。
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父亲打开怀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4.教师小结。
小结:作者冯至小时候真是太天真可爱了,因为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会发出声音,所以他就猜想会不断发出“滴答”声音的表里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不仅如此,他还再三请求父亲打开表盖给自己看一看,而冯至的父亲不仅打开表盖,还巧妙地将表中的生物说成是蝎子,这就满足了小冯至的好奇心,对他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时,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词,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再读课文后,我们弄清楚了作者小时候认为表里有生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小时候富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特点。我们还划分了课文段落,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这样,下节课我们的学习将会更有条理地展开。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我”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什么。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受到情感熏陶,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
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
(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明确: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预设: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3)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反问句的作用。
明确: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既强调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又为下文“我”猜想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
2.读第2—10自然段,了解父亲的表引发了“我”怎样的猜想。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
预设: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两个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预设: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感动。从“我”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3)齐读第9自然段,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明确:“我”由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猜想到“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来引出“我”天真幼稚的猜想,从而由“我”对这块神秘的怀表的好奇表现了“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也表现了“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指名读第10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好奇心。
①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好奇心,与同桌交流。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②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结果。
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3.读第11—19自然段,了解父亲打开怀表证实“我”的猜测的过程。
过渡:“我”对父亲的怀表如此感兴趣,急切地想看看表里边的世界。父亲终究还是满足了“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表里找一找那个神秘的小生物吧!
(1)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①出示句子: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②学生结合上节课教师展示的表的图片想象这个“美丽的世界”。
③体会“我”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心情。
示例: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奇妙。“美丽的世界”充分表露出“我”对表的喜爱之情,以及见到表的内部构造时心中的欣喜和激动。
(2)表里有生物吗?
①出示句子:“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②思考:父亲为什么说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明确: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故意吓唬“我”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③抓住关键词语“吓了一跳”体会“我”得知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时的反应。
④讨论:蝎子是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我”却“感到愉快”?
明确:因为父亲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最大肯定。
(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父亲与“我”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
预设:这段对话同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父亲虽然严厉,但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特点;体会“我”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思考的特点。
4.读第20—21自然段,感受“我”发现表里的生物后自豪的心理。
(1)引导学生从“见人就说”和“不知说了多久”中感受“我”自豪的心理。
(2)讨论文章结尾的好处。
明确:这样的结尾含蓄自然,“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既表现出了“我”儿时的幼稚、天真,也说明这一段经历成了“我”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
5.教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虽然表里的生物是不存在的,但作者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引发一些奇思妙想,从而收获无穷的知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示例: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后来,父亲怀表里清脆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里美丽的世界后常常请求父亲把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
2.总结写法。
(1)写法呈现: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读句子,指出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交流体会其作用。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动作描写)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心理描写)
●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语言描写)
预设:教师先以以上三个句子为范例,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自主交流。
3.拓展训练。
过渡: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很好地将我们带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我们在写写人或记事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请同学们模仿文中的写法,动笔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师:“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文章第11自然段写道:“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师:围绕这只表,父亲经常说的话是哪几个字?谁能说一说?
生:“只许听,不许动。”“只许看,不许动。”
师:父亲的命令非但没有阻止我,反而使我的“好奇心”疯狂地滋长,谁能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生:“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内心活动?
生:父亲表里的声音强烈地吸引了“我”,“我”的手想动,但是又不敢,此时“我”很痛苦。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继续找下去。
生:“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师: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父亲的“不许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师:那你能把这种心理感受读出来吗?(学生读。)
生:要读出父亲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又不敢的矛盾和痛苦心理。
师:体会得很深入,对课文内容把握得也很好!
生: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师:在这里为什么说“我也感到愉快”呢?
生:因为父亲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句话写出了“我”尽管“吓了一跳”,但终于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师:是呀,蝎子是多么可怕的东西,父亲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在表里边呢?作者又是如何想的呢?
生: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师:父亲的话让“我”深信不疑,因此“我”也只好用这样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师:文中“我”的心情随着父亲的表在起起落落,我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感受那份童真、童趣。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赏析:本教学片段紧紧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自然地领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良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文章语言自然、朴实,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要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本课教学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教师讲得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