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免费下载原创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教案(部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成就、农业集体化、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在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
答:战争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出示材料: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课件显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
答: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答: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简表
部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征收农民一切余粮。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工业
全部实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3.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苏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答: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教师补充:到1927年,当时的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成立时间:1922年
最初入盟: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教师出示苏联国旗、国徽、国歌图片
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沙俄”、“苏俄”和“苏联”
2.苏联的工业化
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教师出示图片: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思考:苏联工业化中存在哪些弊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苏联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发生饥荒、社会矛盾加剧、工业发展失去应有的保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联系中国历史思考回答)
(三)农业集体化
教师过渡: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1.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集体化的成果怎样?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特点: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强制组建;消灭富裕农民;大批牲畜被宰杀;强行征购粮食等。
3.农业化与集体化的关系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
教师补充:在集体化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人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出示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4.影响: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饥荒严重。
5.结果: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师过渡: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什么是“列宁的思路”、“后来苏联的模式”。
(四)苏联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①经济方面: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治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3.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4.弊端:主要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有: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不同的。
四、课堂小结: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内容
3.作用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2.苏联的工业化
(三)农业集体化
(四)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