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免费下载教学原创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教学设计

他们真的可恨吗?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较为经典的小说,是短篇小说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虚伪贪婪、冷酷无情都是我们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鄙弃的行为,小说也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作者的愤怒不满,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莫泊桑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在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小说关注的是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和人物命运.但是我们总是关注了小说它的批判性而有时轻视了小说人性的一面,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个人认为小说的人文性和价值观都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而且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生活观和价值观,以及在平日的生活中关注弱势群体,增加学生的生活感悟,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
因此我在完成了本科教学任务之后,又增加了另外一堂课的延伸阅读讨论《他们真的那么可恨吗?》希望通过讨论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小说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重读本文的背景部分和故事发展部分,研读文章的环境描,感受小说的时代背景。
2  理解小说的主题,研讨中体会作者对于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3  对本文的主人公、于勒进行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4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人性向善的品德,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过程与方法
教师质疑设计   阅读探讨交流   资料助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从小说中体会现实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向善的品德,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自己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最美少年颁奖词、2014年感动中国视频节选
3、教学重点难点
主要通过问题质疑的方式展开,以讨论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小说的主题,并且对社会和人物命运有自己的体会,从中可以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看待人与人的关心,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教学准备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原文本主题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延伸出来的主题探究,围绕文章内容设计了两大讨论,希望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之上,通过口语交际探究新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对于人性弱点和美感的追踪。然后再以三个社会敏感话题激发学生的爱心和恻隐心。最后资料助读我的设计来自课本,龙应台的经典语录,2014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社会正能量,从书本、文学、生活、社会等多角度多方面希望引领学生感悟平凡生活、平凡人物,从而担当社会责任。课件背景设计以简朴、典雅风格为主。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相信大家已经深深地记住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他们不近人情、贪婪冷酷的形象,也为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之下人性的扭曲感到悲哀。但是下课了,同学们说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也有那样不顾亲情而荒诞冷酷的人和事,难道不是吗?
那么今天我们再来一起交流小说中让大家产生疑惑的地方。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教师质疑,学生讨论)
讨论问题一:
小说的主题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自己弟弟于勒的自私冷漠的态度展示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为什么这么憎恨自己的弟弟于勒?他们期盼于勒回来改变他们命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只是一个空想?他们有没有让我们只得理解和同情的?
讨论问题二:
于勒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有哪些?他真的就是那么一无是处吗?对于于勒这样曾经犯过错误的人现在就是这么可怜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点拨:(学生写阅读文章中的相关情节,然后结合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一:菲利普夫妇他们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生活靠的是节省才能度日,可见对于于勒他们真的也是无计可施,所以才把他打发走,以至于后来看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是吓的是惊慌失措,给我们上演一部荒诞的人间悲剧,因此他们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但是他们其实也很可笑,不是吗?于勒的信中处处露出破绽“他发了财就会哈弗尔”,“他要去长期度假”等等。因此他们不该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他人的救济,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应该把生活的好与坏大大的和他人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的。
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这一点是我们应该鄙弃的。
问题二:
1、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2、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3、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在文章中更能呼唤人性当中最朴实的真善美。
三、阅读感悟 讨论交流
1 你如何看待亲情?
2你如何看待金钱?
3 你如何看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四、感悟体会 担当责任(资料助读)
1 回忆八年级杨绛《老王》,体会作者最后的一句话,理解愧怍的内涵。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
2 龙应台语录。
3 新闻资料。“扶不扶”讨论。
4 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张纪清
(人物事迹)75岁的江阴市市民张纪清,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再平凡的人,只要一心向善,一直向上,就不再平凡。 层出不穷的最美人物,数不胜数的凡人善举,一再证明:“人皆可以为尧舜。 ”
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 ”仰望星空,心随行动。认识他们,学习他们,我们也是他们。常怀善念,常行善举,善莫大焉!
——最美孝心少年颁奖词
课堂总结:
于勒生活的那个社会和年代是他命运悲哀的原因,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真的很幸福,我们又爱我们的家人关心我们的朋友,我们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提倡团结和睦,因此我们是幸运的。生活不是除了钱之外就没有其它的追求了,精神的缺失和缺陷远远害怕与物质的缺少,这个社会,因为出生、学历、文化、交往、环境、机遇等等因素的影响,人与人是无法相等的,对于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良心,悲天悯人的情怀才是我们人性中值得推崇和提倡的品质。这些我们不该缺失。
教学反思 :
这节课的设计完全是基于学生阅读中小说时代和现实生活相距太远,学生往往只关注了小说主题中批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社会关系。但是小说巨匠他关注的了社会更关注小说群体中人的生活和命运。这才是对于我们现在学生研读中最应该关注的。从菲利普的身上,我们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但是让我们要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本节语文课主要是设置了几个质疑的问题,学生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和对生活的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人性的本真,理解人与人直接交往的原则是关爱,我们对于他人应该具有同情和帮助之心,让我们的学生有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新的解读兴趣十分的浓厚,但是在阅读时不能认认真真了解文本,不熟识文中的细节小说情节,因而在问题探究中课堂用时多了些。资料助读对于学生的的情感引领和提升是我本次设计的一个亮点和重点。因此,学生的收获就在这里,思想就在这里开花。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这种活力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活力的生命,它应该是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对于时代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挖掘。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当好这个指挥官,首先做好计划,有备而教学。作为学生我们让他们亲自体会,亲身感悟,最好能饯行实际。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