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 ,字通明,自号 ,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 )
(4)西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精读精练】
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主题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 ) (2)横柯( )
(3)一百许里( ) (4)猛浪若奔( )
(5)负势竞上( )
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
(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是: , 。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从听觉方面描写了山中泉喧鸟鸣的情景的句子是: , ; , 。
(4)总写人在此境中的感受的句子是: , ; , 。
【能力提升】
17.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
书本——( )  (2)书写——( )
书信——( )   (4)楷书——( )
(5) 判决书——( )
18.仔细阅读下文,仿写句子。
乡村,黄昏。
平和安宁盘旋在乡村的上方。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绚丽的风景。
农家,炊烟。
温馨美妙回荡在农村之间。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感动的画面。




【教(学)后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自主学习】
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精读精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2—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3、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
1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1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17、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
b、
c、
19、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答案:
《答谢中书书》
1、陶弘景 华阳隐居 南朝梁 山中宰相
2、颓 竞 yù
3、(1)交相辉映 (2)四季 (3)消散 (4)坠落 (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4、(1)对偶 (2)借代、对偶
5、(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7、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8、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9、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0、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1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2、(1)助词,的 (2)动词,消散 (3)动词,坠落 名词, 指潜在水中的鱼
13、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14、(1)同样的 (2)树枝 (3)上下,表示大约的数量 (4)奔马 (5)争着向上
15、(1)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16、(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参考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