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小石潭记》教案2


牛德源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板书设计] 

       略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