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王几何》教学参考


听了几节课,都在讲《王几何》,这是人教社选入教材的一篇散文,记述“我”(作者)父亲曾经的几何老师——王玉琳。遗憾的是,这些课教学都模式化,对于王几何老师的认识是概念化的,平面化的,并不能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

其实这是一篇转述文章。在写法上非常特殊,大部分篇幅都在用第一人称述说,似乎是作者亲身经历。直到文章煞笔,才揭示谜底——王玉琳是父亲马仁海的毛根儿朋友。由师而友,可见这一对师生关系的与众不同。

一个故事讲给别人,让别人可以如此娓娓道来,可见父亲在讲给“我”听时,是多么生动,多么钦佩和热爱他读书时的老师。而且,这事情沉淀在记忆里那么久,父亲与王几何老师初见的印象还是如此深刻,可见这位王几何老师,在父亲的一生中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王几何如何打动人心?这包括“我”的父亲,他的学生,也包括“我”本人。因为只有“我”有触动,才会转述在笔下,为他讴歌。

若把阅读探究聚焦在此,可唤醒学生的思考。父亲与王几何老师初见,第一印象来自外貌的视觉冲击:方头大耳、矮胖结实、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这些外形符号里,最突出的一点是“矮胖”,此后作者一直以父亲的视角,称呼老师为“矮胖老师”。这个称呼在此文一共出现七次。

矮胖老师走进孩子心灵,为孩子们接受和喜爱,有一个认知过程:文章描绘矮胖老师的动作——“眨眼功夫就站在讲台上”,以体现他的动作迅疾,可知他胖而不臃肿。这里已经渗透出情感——他动作利落,有“赞”的味道。接着写矮胖老师的微笑,这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地方,他的笑很特殊,是哑笑——不出声,以表情来渲染出他对孩子的无比喜爱。这个表情体现在“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即“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是多么喜庆的描绘呀?读者不觉要问:有什么喜事呀让他情不自禁微笑?他来给孩子们上课么?做一个老师他这么高兴么?微笑是最为直接的情感表达,标明他对孩子的热爱是毫不保留的,是情不自禁的。大约孩子们对这位初见老师的认同也就来自这份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再后,老师介绍自己,他把自己的绰号写在黑板上,还说这事“承蒙”同学“特别关爱”。这个绰号非常特别,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于老师学科专业水平的认可,如此也是让老师感到骄傲的地方。更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王几何老师在要孩子画圆之后,说出了缘由: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支持以恒的学习精神。由此看出,王几何老师不仅有良好的专业修养,也是一个善于运用技巧,制造机会对于学生进行教育的老师。

综上,王几何老师被学生认可和敬佩,源于三个重要方面:其一,热爱学生与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其二,本人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这让学生钦佩;其三,他还是一位具有教学能力,善于教育学生的老师。

以学生的反应看,他们对于老师的感情也有一个变化过程:此文写初见老师时的安静,言说“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此时突出学生对于老师的好奇。当老师哑笑时,学生哄堂大笑;老师自曝绰号后,学生再次哄堂大笑;及至孩子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而奇形怪状时,也为自己的笨拙而开怀大笑。由教师的笑传导,学生最终“忘乎所形、最舒畅、最厉害”地笑了一次。此时的师生完全没有了初见的陌生,那个矮胖的老师,被另一个称呼取代了——王几何!

文章里对于教师称呼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标明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敬爱。

王几何是父亲——马仁海的老师,“我”为什么会用这么饱含激情的文字来表述呢?其实,在我们求学的经历中,大多心里都埋着一个类似“王几何”的老师。他的名字可能都被我们忘记了,可是他们在教学上的执着和认真,以及精湛的教学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可能是赵三角、刘地图、张历史……以所教学科而名之,不正是对于他们默默无闻奉献的最好褒奖吗?

此文作者,这里要提出他的名字——马及时,在文字里表达的就是对于无数奉献自己青春和热爱的优秀老师的赞美之情!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