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设计2


1 观 潮

(仇立运原创/执教时间:2014.9.1-2)

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教学目标

    ⒈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⒊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⒋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前准备

    ⒈多媒体课件。

    ⒉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⒈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⒉启发谈话:“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⒊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⑴检查生字词。

    ⑵检查新词。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⒉默读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个方面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农历8月18日午后一点左右,在海宁县盐官镇海塘大坝上,“我们”观看了钱塘江大潮。

    三、理清脉络

    ⒈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交流后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或: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⒉划分段落

      第一段(1):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讲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3、4):讲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5):讲潮头过后得景象。

      师: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四、指导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那些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如,“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这些生字可以在学生抄写词语时进行适当指点。

    五、布置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⒈谈话,板题。

    ⒉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指景象或样子。)

    ⒊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合作学习,感悟壮观

    ⒈谈话激发学习第3、4自然段的兴趣。

    ⒉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⑴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是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⑵提出你在学习中的问题,让小组成员帮助你解决的。

    ⑶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⒊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

    ⒋反馈交流:主要引导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朗读展示,课件展示)

    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然后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交流时,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①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②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

    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第3、4自然段中,对潮来时的过精彩程描写。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是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如,可以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与课文中的原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江潮写得更加形象的。

    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背诵下来。

    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衬托之笔,关注作者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又沸腾起来”,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江大潮之奇。

    ⒌听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⑴听读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师: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四、积累运用

    ⒈词句积累

    ⑴词汇: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写声音的“人声鼎沸、风号浪吼”,写形态的“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漫天卷地”。

    ⑵比喻句

    如:比较句子。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⒉迁移运用。

    五、全文总结

    ⒈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⒉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3归纳中心:《观潮》这篇课文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了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布置

    ⒈背诵第3、4自然段。

    ⒉积累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江面平静  笼罩薄雾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天下奇观   潮来之时:听(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向 山崩地裂

                         看(形):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战马齐进

               潮头过后:满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水涨两丈

附:相关链接

    ⒈钱塘江 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中游称富春江,流经杭州始称钱塘江。

    ⒉钱塘潮 是世界著名涌潮之一,国际地理学界将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钱塘江发生这样壮观的潮涌,与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变成陡立的水墙,形成初起的潮峰。

    每年秋分后的一段时间,地球离太阳最近,所受引力特别大,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绝称的“海宁潮”闻名天下,海宁县盐官镇东南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

     ⒊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⒋对句子的理解

    ①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②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宋朝诗人杨万里在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中,把这条“白线”比作了钱塘江上的一条白玉腰带。

    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丈”是长度单位,1丈约等于3.33米。文中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⒌词语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若隐若现—一会儿隐蔽,一会儿显现,看不分明。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

    人声鼎沸—人们爆发出的声音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横贯—横着通过去。贯:穿,贯通。

    山崩地裂—山崩塌,地断裂,发生巨大的声音。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声势、力量、规模很大。

    风号浪吼—风吹浪涌,发出巨大的声音。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昂首东望—仰着头向东望去。昂:仰着。

    ⒍多音字

    笼:lónɡ(鸡笼 蒸笼);lǒnɡ(笼罩 笼络)

    闷:mēn(闷热 闷声不响);mèn(闷雷 烦闷 纳闷 闷闷不乐)

    号:háo(号叫  风号浪吼);hào(号令 句号)

    薄:báo(薄片 薄被 薄脆);bó(薄弱单薄 薄雾);bò(薄荷)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