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荆轲刺秦王》教案12

荆轲刺秦王
福建武平一中 朱传庆

【导入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着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第一篇 树荫晨读
一、壮别诗篇涵泳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没:死,即“殁”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不含惜别之情,偏写荆轲在此别燕丹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实为上乘之作。 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即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之先吧。
链接:化用示例:
(1)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2)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2表达慷慨豪情的诗句采撷
(1)、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珂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5)、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
(7)、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8)、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东晋 陶渊明
(1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3论语经典吟诵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到处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荒蛮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第二篇 课前预习
一、识记字音
 期年  樊於期 督亢 忤视  拊心   戮没   变徵 瞋目   惊愕   箕踞  八创   揕刺 厚遗   陛下 
二、语言知识整理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 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     奉之 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 xuán。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诏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名词,朝廷。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3 . 本课重点文言虚词释义 ( 略 )     则 而 以 为 矣 与 耳 诚 所 遂 之    4 . 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同上。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5 .古今异义词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6 . 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7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三、资料积累  1、《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 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柯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四、课文思路
    在梳理故事情节基础上复述故事: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2)大军压境——计议行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经典美文:
易水悲歌
赵春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风必然是萧萧秋风,深秋时节的易水也已是凉意深深,壮士一去不返加重了易水的寒意。互为渲染的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悲壮的送别场景。     唐代诗人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让我们的视野回溯到纷乱的战国时期。秦国由于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在战国时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到了秦王赢政时期,秦国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开始对其它诸侯国进行兼并。于是.弱小的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入秦谋刺始皇,在易水边饯别。史料这样记述这个场景:太子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变徵之声,按剑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慷慨激烈,满座士皆泣,发尽上冲冠。一曲终了,荆轲掉头不顾而去。     江南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离情别绪虽深浓,但也是柔婉的深重。而易水边的送别却不然,在送别时已意识到了悲剧的结局。无论刺秦成败与否,荆轲都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于乱剑之下。明知不归路,却偏向虎口行,荆轲是在用生命完成一个侠客悲壮的事业。     历史在风的呼啸中送走了一位英雄,也给易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壮色彩。从此,易水河边就刻下了一组击筑悲歌的永恒形象,从而成为燕赵这块土地的底色和风格。萧萧秋风中,一个慷慨赴死的英雄怒发冲冠,临水高歌,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千年不腐的易水啊,从此不再变暖,永远都是彻骨的寒。寻常的易水,从此有了这一层文化上的感人色彩。     英雄的脚步越走越远,易水的呜咽无人能听得见,秋风卷走他的背影,历史把一个落寞的剪影拓在了易水河畔,悲歌壮气,千载犹存。     易水悲歌被人传唱千年的永恒魅力,就在于英雄悲剧的深刻性,还在于去慷慨赴死而刺杀行动却没能取得成功。其实,荆轲行刺秦王赢政前,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得了赵国著名剑匠徐夫人铸造的毒剑,见血立死,锋利异常,又让勇士秦舞阳当助手,同时,准备了燕国要地督、亢的地图和秦王仇人樊於期的首级作为见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