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白杨礼赞》教案及练习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教学目的:
1. 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 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 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 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过程:
一、做好字词预习
1.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子(zhān)         开(kěn)              主(zǎi)                坦荡如(dǐ)
滋暗长(qián)      秀(qí)                无边无(yín)       如(zhū)
(dài)           婆(suō)                     恹恹欲睡(yān)       枝(yā)
圈(yùn)              枝(qiú)               天(cān)                     初(rónɡ)
2. 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二、导入
1. 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的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 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应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三、分析课文
1. 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中心,点明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探究
1. 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极普通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2. 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 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4. 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5. 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讨论、明确。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讨论,明确。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讨论,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6. 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五、课文语言特点是什么?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六、总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设想:
1. 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周恩来与邓颖超的资料,如查阅书刊、与长辈交谈、上网等,了解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
2. 通过反复朗读与探究,了解作者的情感与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该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84岁高龄的邓大姐观赏西花厅海棠花时,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工作人员整理而成。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二、学生讲述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事迹
教师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概括能力)
作者借海棠花回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2. 教师:同学们在概括的过程中已经大体了解文章思路 ,请同学们划分一下段落。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四、分析第二部分
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能否加个小标题?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第一个片断因花而。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部分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坚贞。
第二个片断赏花。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三个片断寄花。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四个片断花开人已逝。“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五、分析课文第三部分(7-9)
1.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9段:二人简单而朴素的结合。
2. 讨论、 探究
(1)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也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个抱定独身的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爱情。
(3)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反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患难与共。
(4)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明确:他们都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称“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是两个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六、精选段落和语句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
1.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句中加点的“又”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引起许多美好遐想。
触物生情,追忆“看花的主人”。
 
七、小结
1. 运用融情于事和直接抒情等多种抒情方式抒发的情感。
2. 语言朴素自然,深挚感人。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以鼓舞,以力量、以启发。
3. 运用托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粗体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    )道_____________        (2)鸿(    )雁_____________
(3)(    )所不惜_____________    (4)(    )难与共_____________
(5)不屈不(    )_____________    (6)浮想联(    )_____________
(7)果实累累(    )                 
 
2. 解释下列词语。
(1)中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阔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澎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形近字注音组词:
    瓣(   )     慓(    )       遇(    )
    辫(    )     缥(    )      偶(    )   
    辩(    )     飘(    )      藕(    )
    辨(    )     瞟(    )      隅(    )
 
4. 多音字注音组词:
    悄(    )    恶(    )      秘(    )
    悄(    )    恶(    )       秘(    ) 
                  恶(    ) 
 
二、课内阅读: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会使你有些回味,这样也是一种享受。
1. 请画出第(1)段中对海棠进行描写的语句,并体会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 第(2)段中“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3. 文中所引“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诗句出自何处?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是通过什么来组织全文的?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对直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找出文章中饱含深情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朗读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迁移:
深情海棠
王晓明
宋代诗人苏东坡歌咏海棠的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花中神仙”的娇柔之态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流露出一片爱花之情。然而,这爱却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
位于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是周恩来夫妇的住处。庭院里种有许多海棠树。这些海棠树每年都是花丰叶茂,姿影绰约。虽然娇媚温柔却不妖冶,有超群绝类之势。我想,当年周恩来选中这里,定是被这海棠深深地吸引了。每当海棠花开时,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要抽空和邓颖超一起漫步欣赏那如霞似锦的鲜花。每每工作到深夜,累了,周恩来也爱在海棠树下散步。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夜间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于是,一切烦扰和疲劳都被暂时忘却。
有时,周恩来走到海棠树下,赞叹地说:“海棠是一种非常清香的花,人人喜爱。”夜空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还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的夫人曾谈起,当年,邓颖超送给她一束新鲜的海棠花,并告诉她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斯诺夫人高兴极了,给花拍了照,然后压在书中保存了起来。
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真是“羁客有家归不得,对花无语两含情”。看到这蕴含着祖国亲人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周恩来十分感动。百忙之中,他压了一朵芍药花托人带回中南海。回国时,他又把那枝海棠带了回来。邓颖超随即用一张纸做衬,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人们见了,都以为是一幅静物油画呢!北京——日内瓦,海棠——芍药花。直到现在,这两枝花还完好地保存着。看到它,会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啊!深情的海棠!
1. 为什么说苏东坡的爱花之情“远不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周恩来为什么爱在海棠树下散步?(用第二段的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段中“花枝在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感谢周恩来的夸奖”一句使用的是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 为什么见了放在一个镜框里的海棠花和芍药花,会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1.(1)yǒng  庭院里居中的路。还指走廊、过道。
(2)hóng  课文中指的是书信。
(3)zài  “在”和“所”连用,表示强凋,后面多连“不”。课文里强调一点也不吝惜。
(4)huàn  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
(5)náo  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6)piān  形容众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7)léi 连接成串
2. (1)在集体中最有力的并起较大作用的成分。
(2)共同勉励。
(3)安然。形容心情安定。
(4)风俗习惯。
(5)豪华奢侈。
(6)课文中指心情很不平静。原指波浪相互撞击,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
3. 形近字注音组词:
    瓣(bàn)  花瓣    慓(piāo) 慓悍     遇(yù) 遇到
    辫(biàn) 辫子    缥(piāo) 缥缈     偶(ǒu) 偶然   
    辩(biàn) 辩论    飘(piāo) 飘落     藕(ǒu) 藕断丝连
    辨(biàn) 辨别    瞟(piǎo) 瞟一眼   隅(yú) 负隅顽抗
4. 多音字注音组词:
    悄(qiāo)静 悄悄     恶(è)凶 恶      秘(mì)秘密
    悄(qiǎo)悄然无声    恶(ě)恶 心      秘(bì)秘鲁
                           恶(wù)厌恶 
 
二、
1. “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意在引起对往昔深情的怀念。
2. 不矛盾。因为相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十二年只是短短的一瞬,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也是不长的一段,但是自己喜爱的人离去的孤单的日子里,确实是度日如年,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难熬的,因此作者说“又是漫长漫长的”。
3. 语出龚自珍《己亥杂诗》,全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的意思是,花朵并没有忘记根株的恩情,即使凋谢零落,也要化作泥肥,培育、养护来年春天的花朵,使之更鲜艳。
4. 作者是通过海棠花来组织全文的。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对直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的好处是: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获得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5. “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写花寄日内瓦,挚爱深情,浸透字里行间。在叙事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着感情的色彩。
 
三、
1. 周恩来与邓颖超对海棠的眷眷深情。不仅表现在对海棠花的喜爱,也寄托了他们两人之间动人心弦的挚爱深情,更表达了两位革命领袖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志向。
2. “花丰叶茂,姿影绰约。虽然娇媚温柔却不妖冶,有超群绝类之势”,“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使夜间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3. 拟人
4. 因为它很像一幅“对花无语两含情”的静物油画,其中蕴含着亲人的深情厚谊。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