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父母的心》教案11


备课时间
2014.10
教案使用人
教学课题
十五 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以神态描写间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体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重点
以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神态语句,体会人物心理,了解穷父母无论是送走孩子还是要回孩子都是出于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改写作品,以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并和原文进行比较,哪一种写法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心?
教具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激趣导入、解题
1、互动游戏——心有灵犀
要求两位学生合作,一人面向屏幕,并将屏幕上所展现的词语“愤怒” “兴奋”
“失望”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背向屏幕的同伴猜其所表现的是哪一种心情。
2、交流谈论——游戏启示
提问:从刚才的游戏中,关于人物描写大家获得了怎样的写法启示?
学生交流:如“通过动作、神态等外部描写可以间接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世界”
3、解题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由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短篇小说《父母的心》,探究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写法来展现文中父母的一颗怎样的心?
4、网络搜索,走进作家
①要求学生通过“百度”这一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的生平经历、文风特点。
②讨论交流,分享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2、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穷父母对子女的情素,他们三次换送自己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也不送)
3、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交流:
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
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
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
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
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4、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
学生交流:
情节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曲目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
5、讨论阅读本文时在语速、感情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并范读。
教师指点:语速舒缓,语带无奈、哀怨,读出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6
、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作品中的父母,你认为该不该送走孩子?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局部揣摩语句,体会心理
由于学生意见不统一,再读作品,思考:
1、 用“三到法”圈出穷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到——眼睛要看到,心里要想到,手里要写到)
2、 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试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结合父母要回孩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
贵妇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一个孩子,他可以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而且太太赠送的钱也可以让其他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孩子不在自己身边,他的生活会怎样呢…… ”
送走长子时:
“孩子,不要怨恨父母,我们都是为了你的未来好,也为了弟弟妹妹呀…… ”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再穷也不能送走呀…… ”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二儿子从眉毛长相到说话的嗓门,都和我们那去世的妈妈一模一样,把他送走就好象把妈妈扔了,这实在太不孝顺了…… ”
要回女儿时:
“她太小了,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样生活呀?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了…… ”
3、比较阅读,你认为用心理描写法和原文的神态描写法,在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冲突的效果有何异同。
学生交流:如神态法:含蓄,“此时无声胜有声”;心理法:直白细腻
4、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这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父母?
学生读课文,然后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对文本相关神态描写语句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5、请回忆你生活中父母照顾自己的往事,体会融融亲情。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
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穷父母
↙ ↘
情节  神态描写  →   体会心理
富人要求领养一个孩子    十分犹豫        一
送走长子          眼含热泪、难割难舍  切 
次子换回长子        无精打采       为
女儿换回长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儿          痛哭失声       女
教学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