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父母的心》教案6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父母的爱子之心。 
4、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2、导语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柯罗里)“母亲的心是儿女的教室。”(比彻)……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这篇小说共19自然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6),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7—10),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11—13),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  
第四部分(14—18),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  
第五部分(19),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三、探究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四、语言训练  
(一)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 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五、句段理解 
(二)那男人才哭着说:“本来不应该……。把那么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当爹妈的冷酷无情。你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女儿一家六口人而死在一起好。” 
   理解: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土窝。”托.富勒说:“孩子是穷人的财富。”(《箴言集》)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名人名言录》)这几句话点出了本文的中心。 
   (三)该是父母和儿子分手的时候了,这对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地走出了舱房。……那位父亲牵着五岁的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财主太太的客舱。 
…… 
……这回两口子一起来到那位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理解:为生活所迫而卖亲骨肉,其痛苦自不待言。怎么避免雷同的表达效果呢?作者三次调换分别用”眼含热泪、难割难舍”“无精打采”“痛哭失声”描述,痛苦逐渐加深,我们不难从中感到父母情感的震荡,从情节上说,又为“有钱妇人”最终放弃了收养作了铺垫。 
六、积累  
收集反映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学生互相交流。  
七、小结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写作特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八、结构图解 
贫穷父母        夫妻       第一次送子   第二次送子、索子  第三次送子、索子   索回女儿 
多子没能力抚养     商量       请你收下吧   长子“是我接班人 “ 就像把婆婆仍了 “太太担心” 
贵妇人 无子   求子:过好日子  第一次得子   第二次得子、       第三次得女、还子  还女儿  也跟着悲伤 
日子富足       继承家业      按约付钱     还子,高兴同意   “有些不高兴”     “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 
九、布置作业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