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生命之舟》说课稿

《生命之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命之舟》。
一、说教材   1、说体系。 《生命之舟》选自《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是新闻作品单元,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电视解说词,八年级学生初次在课本上接触到的新的体裁,虽然大部分学生已能从电视等途径了解一些事情,但都未能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真正读懂电视解说词的涵义;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理解电视解说词的一般知识,学会读电视新闻;本课的学习,将为以后通过电视等途径积累知识打下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准备。   2、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八年级语文上册的要求,结合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电视解说词的一般知识;(2)、发散思维,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3、说教材处理。  本文是一则电视解说词,因此结合课文学习电视解说词的一般知识作为本课的重点,进一步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理解课文,由于八年级学生初次从课文中学习电视解说词,所以教师必须先向学生就“电视解说词”这一种体裁作简单的知识性介绍,进而指导课文的学习;98洪灾是祖国灾难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后,顺利掌握电视解说词的要素和特点,并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对他们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导言设境、启发引导、勾画圈点、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说学法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我采用了激情导入法,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基于以上几点,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小组讨论式研讨理解消息的一般知识及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98年的夏天,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就在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是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是他们,为人民群众托起了生命之舟。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那份崇敬一起欣赏由梁家新等带来的作品《生命之舟》------板书课题
(1)、背景介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1、  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2、找出文中最紧张、最令人难忘的情节,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说明 :以上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释疑: 第一题: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哪位同学读一遍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归纳:小女孩获救的过程。(救助过程的艰辛更感到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可爱,对他们的冲进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题: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深入探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全身心的投入)
二)、为了更好地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我们请同学们表演一下战士救助小女孩的过程:
引导学生认真看画面观表演,把握好小女孩的神情动作,洪水肆虐的样子,从而归纳出电视新闻的特点:(1)视象性,(2)综合性
三)、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3、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利用大屏幕出示思考与练习一、1、2、3)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 人精神的可贵。 4、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如果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肆虐的洪水使我们只能紧紧抱住树干,此时双手早已冻僵,双腿浸泡在水里,口渴、饥饿疼痛吞噬着我们,我们早已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我们早已精疲力竭。就在这时远处向我们驶来了几艘救生船,那一身身的国防绿穿梭与树丛之中,那一声声亲切的“有人吗”“使劲”“慢点”回响在夜空,最终我们被救上船。请问你是否已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是否会有千言万语对他们讲呢?是否真正的感受到“生命之舟”的深刻含义呢?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理解“生命之舟”的含义)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由学生总结全文的中心:对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感激和热爱,对他们舍己救人精神的肯定。
四、总结
获救群众是幸福的,生在我们这个国度是快乐的,即使有点风浪我们也会平安度过,因为有最可爱的人为我们载起了“生命之舟”。
五、知识扩展 长江流域在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给国家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家知道造成这次洪水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吗?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如果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就要保护大自然,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等。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听歌《为了谁》: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写一篇文章表达此时的心情。
(此题是培养学生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述出来,为今后的写作打基础。) 七、板书设计                               导语 溃口      生命之舟         主体 营救                               结语 结束
     主题——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褒扬和赞美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的展现文章的内容,不仅让学生把握了中心,还了解电视新闻的相关知识。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