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最苦与最乐》《懒惰的智慧》教案及练习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最苦与最乐》《懒惰的智慧》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苦与最乐》 
学习建议: 
一、本文的最大特色是论证严密。应理清文章思路,借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二、本文语言流畅凝炼,应加强朗读,并仔细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文说明: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初中生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联言命题作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真诚与虚伪”)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结构分析: 
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是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是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论,第2自然段是辅论。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并且—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第二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例如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作为辅论的第2自然段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负责任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债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以此照应第1自然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躲”。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第三个层次照应第1自然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且不单单谈快乐,其中也谈到痛苦。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谈痛苦,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两者都谈到了反倒只用一个自然段?为什么一个均衡的题目在行文论述时两个方面却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明白了这一点还能解开另一个谜,那就是关于题目的谜。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现在我们明白,既然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当然,第二部分少用笔墨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痛苦的状态便于描述,而快乐的状态却难于描述。 
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果说本文第一、第二两个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当然,这两个方面本身也都有“为什么”的问题。这一部分也有两个自然段,前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后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运用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庄重,是梁启超文章的一贯风格。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作为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思想文化的深厚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形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所谈论的话题又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当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相谈,语重心长。文章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例如:“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痛苦,也都可以。”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这种灵动表现为各种不同句式、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有陈述,有设问,有反问,有感叹;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动句,有被动句,有“把”字句,有述宾谓语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中的选言证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用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有时又把引用和论证的话语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文章的语言十分流畅。流畅也是梁启超文章的基本风格。一篇《少年中国说》把这种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由于本文没有《少年中国说》那种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也不如《少年中国说》那样写得汪洋恣肆。但同样不改其流畅的风格。排比,是造成文章流畅气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不仅陈述句可以用排比,设问句也可以用排比。例如:“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本文的排比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巧。所谓巧,是说不呆板。显然,作者不是为排比而排比,因此不强求句式的表面齐整,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例如,“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一种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个排比中的第二个句子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这个分句,第三个句子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个分句。又如“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个排比中谈到“老”“死”时,句式有了变化,也是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有的时候,排比中的句式调整倒不是出于表达思想的需要,而是为了富有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使语言更加流畅。例如上文提到的设问排比“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在谈到“老”“死”时,作者并没有呆板地说:“老吗?不是。死吗?不是。”正是这种调整,才使我们感到字里行间的一种气势。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表现在局部,而且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过渡与衔接。文章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得非常紧密。本文语言流畅,却不冗杂,而是十分的洗练简洁。这种简洁首先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接着概括道:“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请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丰富的内容用并不多的文字表达,这便是简洁。本文的简练还在于该展则展,该敛则敛。例如,第1自然段将贫、失意、老、死分立,第2自然段则集中起来说“贫困老死”。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分立,我们才知道后边的四个字不是随意用的,而是收敛,是集中,这一致便是见其简练。文章的简练还表现在引用艺术的高妙。例如上文所谈到过的“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这句话中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第二,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第三层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一句话中有好几层意思,我们怎能不叹服作者语言的高度精练。 
            
《懒惰的智慧》 
学习重点:       
  1. 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一. 这篇议论文是对传统思维观念的抨击。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已成为人类进步不竭动力的21世纪,我们更有必要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本文是培养创新观念,激励创新思维的好教材,一定要联系实际、社会实践。 
二. 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语言风格有别于我们在课本、报刊上常见的一些议论文。建议选择论述内容、语言风格不同的议论文,设计多角度、有创意的比较阅读,以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 
三. 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个善于思考的有心人,想一些“聪明的懒办法”——搞一些小发明、小设计、小创造(包括激励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 
  
课文说明: 
文章用一系列的事实说明了一个常为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一. 不同凡响的立意 
    本文不同凡响的论点是: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在文中作者为懒汉正名: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作者还一语中的地道出“勤劳的人”的致命弱点: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综上所述,文中所赞扬的“懒汉”是指那些讨厌要吃苦受累的事,懒于付出无效劳动、重复劳动,不愿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却积极开动脑筋,善用心智技能,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懒惰”的成果是多快好省干工作,促进社会进步;“勤劳”的后果是少慢差费做事情,影响个人前程。我们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是当“勤劳的人”呆干死干,僵化地以不变应万变,还是做“懒汉”巧干实干,积极地以快变适应变,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思考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是否、能否、善否进行创新思维(用心智技能去偷懒取巧),进而有创新、有创造,已成为每个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立身之本。鉴此,我们学习本文的意义就更重大了。 
  
二. 别致新颖的论证 
1. 论证结构别致 
《懒惰的智慧》是美国作家凯利的一篇文章,因为中外文化习惯的差异,论文与我们常见的国内人士写的较为工整的“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不同。 
全文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提出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并侧重论证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l-3段)用社会普遍现象作论据论证。 
    第1段:开头在正反对比(人们对“懒惰”的不同理解)中提出作者的见解: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即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紧接着举家务劳动中的例子,论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忙忙碌碌。第2段:举职业劳动中的例子,论证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因面对单调的劳作而疲惫不堪。第3段:举社会进步发展中,取水(详写)和渡水(略写)方式变化的例子,说明没有懒汉的思想,人们将面对单调乏味的劳作(挑着水翻山越岭,沿着湖边绕过去)。 
   这三个自然段所举例子从范围上看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进步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 
    第二层:(4—5段)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论证。 
    第4段:以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  “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第5段:人类动机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的研究证实: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详写),并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略写)。 
   第二部分(6一7段)论证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即第一自然段中论点中分号前的部分) 
   第6段: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及数学规则说明“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附注:这里的“精神的懒惰”是指“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 
   第7段:进一步指出:懒汉过去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未来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应重视懒惰的智慧。 
2. 论据叙述新颖 
    我们常见的国内人士写的议论文,叙述事实论据一般较简略,对所引事例的评述也往往是用评论性语言。本文叙述事实论据较详尽,且巧妙地在记叙、描写中表达作者的观点,体现评述。如,第1自然段所举家务劳动方面的例子,在叙述时甚至插入了妈妈责备的话:“真是懒汉干活儿!”对这样做造成后果的评述,则巧妙地蕴含在“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的叙述和描写中。再如,第2自然段所举职业劳动方面的例子,叙述也很详尽:有“懒惰的饭店服务员”与“勤快的伙计”的对比,有“懒惰的饭店服务员”善用心智技能的细节描写,也有“勤快的伙计”“端上咖啡不带方糖和勺子”的细节交代。作者的观点和评述也是巧妙地体现在这段末句的记述中:让“结果咖啡都已经凉了”的事实说话,而没有作者对这段的小结,不给评述而评述尽在其中。 
  
三. 幽默传神的语言 
本文主要是选用令人信服的事例作论据,用归纳法推理,展开论述。这一扫某些议论文连篇累犊引用名人名言,板着脸说教,却少有个性和见解的写法。全篇以一系列事实的叙述,推出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作者对事例细致、独到的观察,叙例语言不仅生动形象,且幽默传神,不乏机敏的俏皮。如第四自然段举了汉弗莱•波特发明阀门的事例,以“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机旁边”写波特发明前工作的无奈;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太累人”写他萌发发明念头的初衷;以“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写他发明后的潇洒;以“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总结他的成果。在叙例中,“懒汉”波特其人,简直呼之欲出! 
这种语言风格,贯穿全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说俏皮话,亲切动人,又充满睿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智慧含在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思考中。如第1自然段中的“她小心翼翼地把碗摞得高高的。这时妈妈冷言冷语地责备说:‘真是懒汉干活儿”’;第2自然段中“他(懒惰的饭店服务员)总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讨厌哪怕多走半步路”;第3自然段中“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第5自然段中“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第6自然段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想想看,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第7自然段中“现在是认真看待我们的这些懒汉的时候了”等都是较典型的例句。 
           
一点说明:关于“懒惰”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 
“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 
“懒惰”即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高。 
    “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 
    “懒惰”指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 
    “懒惰”指不断迸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 
    “懒惰”是“智博”而非“拼搏”。 
    “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有问题意识。 
  
【模拟试题】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  )缠着(  )契约(  )悲天悯人(  )弄巧成拙(  )讹诈(  ) 
斟酌(  )娓娓动听(  )时髦(  )河堤(  ) 
2. 辨字组词。 
    惠(    )慧(    )契(    )擎(    ) 
    缆(    )揽(    )陪(    )赔(    ) 
    毫(    )豪(    ) 
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 
(2)达观: 
    (3)心安理得: 
    (4)悲天悯人: 
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           到                       。 
  论点: 
  第二段:从           到                       。 
  论点: 
第三段:从           到                       。 
论点: 
  三个论点间的关系: 
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二. 强化阅读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0. 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11. 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12.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13.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14.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15. 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三、链接课外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6.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17. 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18.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19. 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                                          。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                                          。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                                          。 
20. 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最苦与最乐》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摞好(  )倦容(  )疲惫(  ) 
    恶劣(  )诞生(  )机械(  ) 
    亲躬(  )阀门(  )活塞(  ) 
    螺栓(  )统筹(  ) 
2.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近路,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 (      ) 
    亲自做。(     ) 
    遵守规矩。(     )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 
  3. 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l)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过懒汉,仿佛懒汉很不体面。 
    体面: 
    (2)他们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循规蹈矩: 
  4.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l)等她长大了,就会总是忙忙碌碌,一付倦容。(   ) 
    (2)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淘空以后做成的。(  ) 
    (3)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座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   ) 
    (4)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缘,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  ) 
5. “懒惰”在通常情况下是一个贬义词,课文中作者却将“懒惰”看作褒义词。这是一种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在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很重要,你有这种思维习惯吗?结合课文的阅读,体会一下求异思维在写作中有哪些好处。     
6. “懒惰”可以使你学习的效率更高,在平时学习中你有“懒惰”的习惯吗?总结一下你的学习方法,并试着从你过去的学习方法中找出一些“偷懒”的方法,然后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做你自己最想干的事情。 
7.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你会发现一些学习非常刻苦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些学习不太认真而成绩很好的学生。这是为什么? 
  
二. 强化阅读 
    据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整天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让他每当操纵杆敲下来时,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着它们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绝不会是什么勤快的农夫,他们才不在乎整天在地里走路呢。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最杰出的工程师——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由此观察某一工序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们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凡是能吩咐别人为他干的事,他绝不亲躬。 
8. 选文第1段的少年波特发明阀门的初衷是为了能“偷懒”,论证了    的观点。 
  9. 人类动机的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善的研究证明两点:一是       ,二是                 。 
10. 选文第1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11. “现代农业机械都带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绝不会是什么勤快的农夫。”作者为什么肯定地认为安座位的不是勤快的农夫呢? 
  12.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不是也需要这种“懒惰”的智慧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谈—下。 
  
三. 链接课外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道,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开朗”,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3. 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 
著书的智慧是指: 
    读书的智慧是指: 
14. 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答: 
15. 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试题答案】 
《最苦与最乐》 
一. 知识积累 
1. 略2. 略3. 略 
4. (l)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2)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4)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5. (1)设问(2)引用 (3)反问(4)对比  
6. C  
7. 第一部分包括l、2自然段,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点是:人生当勇于负责,不能逃避责任。前两个论点谈“是什么”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谈责任对于人的意义,第三个论点谈“怎么办”的问题,在前两个论点基础上加深论述。 
8. 略    9. 略。 
  
二. 强化阅读 
10. 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11.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2. (1)不尽责任,丢开不管;(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3. 人人必须尽责任。 
14. 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15. 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三. 链接深外 
  16. 人要常存善念。 
17. 通过善恶对比,阐明人要常存善念,而不可存有恶念。 
18. ①导向作用②推动作用③积累作用 
19. 第一层:写善念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层:写善念的形成与来源。第三层:写如何做到常存善念。 
20. 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时常反思,以便做到弃恶扬善,唯善是举。 
  
《懒惰的智慧》 
一. 知识积累 
1. 略2. 略3. 略 
4. (1)“付”改为“副”(2)“淘”改为“掏”(3)“座”改为“坐”(4)“缘”改为“源”。 
5、6、7、略。 
  
二. 强化阅读 
8. 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9. 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一个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懒惰 
10. 不能。“据说”说明所引材料的来源,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11. 这个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着干活的人想出来的。 
12. 略 
  
三. 链接课外 
  13. 著书的智慧是指要使所著的书不但有知识,而且思想敏锐,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读书的智慧是指善于选择,能融会贯通,不但得新知识,更能有所发现。 
14. 著书、读书要有慧。 
15. (略)只要观点清楚,言之有理、有据就可。 
  
【励志故事】 
你的引信比别人长 
陆勇强 
        人生就是这样,有的人一开始使锋芒毕露,让别人首先看到,得到重用和关注。而有些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会遭遇种种挫折,他的各个方面都很平庸,被别人轻视和看低。这很像一个爆竹,总有一个时候它会腾空而起,引信短的,它首先在空中炸响,而引信长的,则需要等待才能听到爆竹声。 
    引信长的爆竹,它在等待火种到来的时刻,往往让人难以发现它的热烈。但是,只要给它时间,你就会等到它给你带来的意外惊喜。 
    人生在世,你要相信自己是一个爆竹,如果你离成功尚远,那么请相信,你的引信比别人长。只要时间,只要努力,只要让生命不停地燃烧,你就会在空中炸出最响亮的声音。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