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2013年语文版九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模拟试卷

九年级语文期末测试模拟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基础积累与运用(4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休憩 ( qì)    锲而不舍(qiè) 瞥见(piē) 惴惴不安(zhuì) B.楠木( nán )   悖谬(bó) 渺茫(miǎo) 诓骗(kuāng ) C.阴霾( mái )   彬( bīn )彬有礼 玄虚(xuán) 脊梁(jǐ) D.淅(xī )沥     琼(qióng)楼玉宇  疮痍( chuāng) 涸( hé  )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妙手偶得          无边无银          恹恹欲睡 B.揠苗助长          纵横绝荡          浮想联翩 C.死心蹋地          温文而雅          未雨绸谬 D.地大物博          不屑置辩          光彩熠熠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毕业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B.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的严厉打击下,彻底被粉碎。
C.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奋学习,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骄傲。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2分) A.每年的3月27日是“地球一小时”熄灯日,首都各界环保人士发出了当天20∶30至21∶30熄灯一小时。 B.开展“爱我朝阳,传送经典”清明诗文的诵读活动,旨在以清明节为载体,发扬和传承中华名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朝阳人民的文化素质。
C.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往往与阅读量的多少有关。D.据专家介绍,近期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造成的。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没有冬的肃杀,我们感受不到春的妩媚;没有冬的单调,我们不会知道夏的多姿多彩;没有冬的真实,我们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②我几乎爱上了冬季。③虽然没有鲜花、绿草的点缀,但我还是由衷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④不为别的只因为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飘零的雪花。⑤岁月更迭,四季交替。
A.②④③⑤① B. ⑤②④①③ C. ③②⑤④① D. ④⑤①②③
6.下面《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孙悟空——大闹天宫 B.刘备——桃园三结义
C.诸葛亮——武侯弹琴退仲达 D.林冲——醉打蒋门神
7、默写填空:(每小题1分,共11分)
(1)、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 。
   (2)、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 , 。小园香径独徘徊。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 。
   (6)、 ,万钟于我何加焉!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8)、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李商隐《无题》中“ , 。”的诗句运用比喻、双关,含蓄地表现了对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赞誉。
9、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 。
, 。
阅读(16分)
(一)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0.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虽有千里之能,虽:
(3)、策之不以其道,策: (4)其真不知马也。其:
11.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译:
(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译:
12、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寓意)?

(二)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2、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⑦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0、作者认为“想”和“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2分)

11、在课文1-3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两种表现,作者对这两种表现持怎样的态度?(2分)

12、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3、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在“探究神话”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请你为本小组这次活动确定一个探究方向
如:从神话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许多神话中出现的事物在生活中已经成为现实,请你至少列举四种
如:千里眼------望远镜
(1) (2)
(3) (4)
3、请说出四个神话故事名称
(1) (2)
(3) (4)
四、 写作(作文55分,书写5分)
要求:①请你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