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孔乙己活动时间的考证




孔乙己活动时间的考证

象山荔港学校    程予东
    最近读到周章轼老师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几处铜钱数 几多悲凄情》——教学《孔乙己》一得。文章从小说里出现频率高达铜钱入手,体味出作者如此安排的匠心独运,可谓具有探幽发微彰显大义之感。对周老师的细化阅读,强力捕捉甚感佩服。但是读完之后发现周老师的解读与原文信息存在了相左。 周老师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内容: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作为硬通货币的铜钱(不是纸币),其价值竟有每碗四文贬至十文,可见当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国民经济十分虚脱脆弱,物价扶摇直上,处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短衣帮们艰难竭蹶之状,由此可见一斑。于中,也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基调。
    从周老师的理解里不难明白他认为孔乙己的故事是发生在二十多年后,也就是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的时间,也即是鲁迅先生写作此小说的时间——1918年。对此笔者不敢认同。理由如下:
    其一,我们可以回到原文里思考,原文里有两处破折号,这里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二十多年前一碗酒四文,现在要十文。此中的现在就是1918年。补充说明的文字可以暂时删除,如果把前后的破折号内容去掉的话,原文就变成了这样的: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这样的改动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据此可以说孔乙己的故事是发生在1918年前,距1918年有二十多年时间,那是清末时间,而孔乙己就是生活在清末的知识分子,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
    其二、小说里的小伙计是一个12岁的孩子,其实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但不等同于先生本人)。而鲁迅先生是生于1881年,加上12年,就是1893年,也是清末时期。
    其三、小说里这样写:他(孔乙己)不回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九文大钱可以买两碗酒,一碟茴香豆。联系小说的第一段,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小说写的内容是二十多年前的,二十多年后一碗酒就要十文。而“排”字又显示了孔乙己有钱时的穷摆显阔。
    综上所述,觉得周老师的理解是不合原文之意的。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清末的知识分子形象呢?笔者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