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差半车麦秸》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学会分析和欣赏短篇小说,了解其“以小见大”的特色;学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手法,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分析本篇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感受广大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反抗侵略的精神;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应深深感受到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意义。   
    3、体会细节描写的运用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了解和把握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重要特色。   
    2、学习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

    预习,完成字词积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介绍本文作者姚雪垠。

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二、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嚏 擤 瘪 舐 嗝 瞟谩谄媚 茶盅 霹雳
    2、解释词语
    哽咽 瞟谩骂谄媚  
    3、给学生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文,标出 理解的字词,思考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1、提问:“差半车麦秸”的含义以什么? “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明确:“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工人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问题: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各是什么?(即本篇小说的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环境和 故事情节)  
    本文塑造了“差半车麦秸”——王哑巴为代表的游击队员的形象;小说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 场上;本文主要说明了的成长经历。    
    3、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让学生思考分析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王哑巴参加游击队前,憨厚、质朴、 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 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4、提问:王哑巴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 可以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5、提问: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让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以及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   
    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 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王哑巴出场前,课文先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他,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分析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可以设置悬念;前面的叙述为后面人物的出场 做了铺垫;这样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要好。  
    2、细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靠细节描写,使王哑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仔细体会,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可以进行模仿。   
    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比如:“汉奸两只手被绑着,脸黄得没有一点血色,两 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他的脖子后面插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带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等 细节描写都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3、总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王哑吧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作者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采用传统叙述方式,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短篇小说“以一目尽 传精神”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五、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擤(  )    瘪(  )    舐(  )  谩(  )骂   
      谄媚(  )  霹雳(    )   
    2、“差半车麦秸”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游击队员为什么喜欢用“差半车麦秸”打趣他?   
“差半车麦秸”本意是不聪明的意思;在文中具体是指新加入游击 队的王哑巴;游击队员们见证了“差半车麦秸”王哑巴由普通百姓成长为游击队员的历程,队员们喜欢用“差半车麦秸”打趣他,也表现了他们对王哑巴的喜欢和怀念及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体会下面一段话中动词的运用。“  
    有时候他一个人离开屋子,慢吞吞地走到村子边,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的望着原野,噙着他的小烟袋,过很长的时间,把两片嘴唇心不在焉地  吧嗒一咂,随即,有两屡灰色的轻烟从他的鼻孔里呼了出来。”    ,   
    文中的动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王哑巴当时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形象、生动、逼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典型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王哑巴到游击队后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变化。   
    王哑巴从一名普通百姓成长为一名游击队员,离不开全体游击队员对他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当时激烈和艰苦的斗争条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板书设计:

      7、差半车麦秸

变     愚昧胆小  贪小有陋习 

                             觉醒      勇敢坚强 

     
 没变   憨厚质朴         节俭善良      

热恋故乡和家人     痛恨侵略者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