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平均数 教学设计2

《平均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潜江市实验小学 王芳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试一试及相关练习。
学情及教材分析:
平均数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或者用到,比如平均分,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而且还有在除法中学习的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知识基础,所以,平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引出平均数的必要性,会计算平均数的同时,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进行估计,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一些特点,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现实价值。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师: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平均数?
预设:
生:全班同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就是一个平均数。
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一个月的平均气温等等。
2、有5名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如下:
75下,89下,90下,81年,95下。
预设:到90之间。……(略)
师:(疑问)为什么没有同学估计是75下。
引导思考:5个同学最差的是75下,成绩高的同学要匀给成绩差的同学。所以平均数不可能是最低的成绩。
师:平均数可能会是最高同学的成绩吗?
引导说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大和最小之间。
3、用喜欢的方法5名同学1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
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
方法二:求和平均的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识,举例帮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二、深化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1、出示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1)解决第1小题,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让学生先不计算,根据平均数的特点。估计前5天的平均售票。
有没有同学估计640张或比640张少的呢,为什么?
有同学估计1300张或比1300张多的呢?为什么?
引导说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大和最小之间。
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2)第2小题。
比一比,这个星期的售票张数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从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的数据来分析,先估计一下。
说明理由:因为星期六和星期日卖票张数明显高于前5天的。所以这个星期的的售票张数的平均数肯定会比前5天的平均数大。
【设计意图: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估计平均数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及分析数据的能力,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师:通过刚刚的交流与学习,同学们对平均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有信心吗?
1、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的记录。小熊在这周该进多少货呢?谁来帮助一下小熊?
(1)从统计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2)同桌讨论,有什么好主意帮助小熊?
(3)交流汇报。
方案一:三个星期进货的平均数是8箱。按平均数来进货比较保险。
方案二: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每周的销售都在增加,第4周可以再增加1箱。
2、完成练习第3题。王叔叔第5天没有跑步,前5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与前4天平均每天跑的相比有什么变化?算一算?
引导理解前5天与前4天平均跑的,各表示什么意义?
深入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第5天没有跑,那前5天平均数就一定会比前4天平均每天跑的少。
通过计算得出平均每天跑的路程会减少1千米。
3、完成练习第4题。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可分年龄段画“正”字进行统计。
(2)学生独立画条形统计图。
(3)估计平均年龄。一般来说估计在30岁左右。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估的,有什么依据和方法。
【设计意图: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的特征,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现实价值。】
四、自主评价,完善认知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是怎样求平均数的?
师:你觉得这节课自己学得怎么样,给自己打个分,最高分10分。
学生商量打分,出示分数后。
师:能求出我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让学生留作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以及学习知识所用的方法和策略,架起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有用的数学。】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