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华少年教案人教新课标3


第2单元 8 中华少年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阅读本首诗,着力引导学生多层次、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读出中华少年胸中真挚的爱国热情,读出中华少年欲投身祖国建设的坚决之心,还要读出中华少年内心的自豪与坚定。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难点: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和中华少年强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与本首诗相关的景物、人物和事件等资料。
2.教学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以情激情
导语: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一代伟人邓小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古至今,多少中华儿女情系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更何况身为“中华少年”的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以主人的身份走进课文,展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吧!
设计意图:以深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走进诗中。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将诗读得正确、流利,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再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2.再读,归纳内容层次。
小组分节研读课文,组内交流:
每一节诗写了什么,整首诗可分成几个层次?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2~4节: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分述祖国锦绣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5节: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表明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6、7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8节:总结全诗。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粗读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和初步的感知,扫清有感情地朗读时的障碍。
三、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1.朗读第1节诗。
(1)这节诗中都写了哪些相关联的事物?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画出来。(这些相关联的事物有:“高原和雪莲”“宝岛和乳燕”“草原和雏鹰”“黄土坡和山丹丹”。)
(2)抓住这些事物,再次深入地朗读这节诗,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在你的头脑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高原上的雪莲、宝岛飞来的乳燕、草原上翱翔的雏鹰、黄土坡上鲜嫩的山丹丹,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让你想到了什么?(中华少年英姿勃勃、精神抖擞,正以昂扬之势屹立于神州大地。)
(4)让我们以自豪之情、豪迈之情朗读这节诗。(指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节诗。)
2.朗读第2~4节诗。
(1)思考:是什么哺育和滋养了中华少年,从这三节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骄傲?请大家边读边批注感受。
(2)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感受。
(3)开放话题: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请同学们借鉴诗歌的表达方式,试着说一说。
(4)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三节诗?(感激、自豪之情。)
(5)指名让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节诗。
3.朗读第5节诗。
(1)男女生分句朗读这节诗。思考:“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这句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中华母亲曾承受过哪些灾难?
①出示: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②出示: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议一议:这两句诗中分别涉及了哪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3)指名让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5节诗。
4.朗读第6、7节诗。
(1)分四组,每组担任一个角色朗读这两节诗。
(2)中华少年都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些誓言要用怎样的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感受诗中丰富的情感,联想诗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领悟诗的真正内涵。
(3)评读。
5.引读: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你听——(生:芦笙和唢呐……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四、美读课文,读出意境
1.小组推荐朗读最好的同学担任角色,再让各组推荐的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
2.四名同学领读,全班合作朗读全诗。配上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
3.自主合作,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五、欣赏佳作,升华情感
欣赏朗诵诗《英雄的黎明》。
六、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赞美祖国、赞美少年等相关主题的诗,抄写最精彩的部分。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外延,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开展更宽泛的学习,把课内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