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语文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大小猫洞》教案及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大小猫洞》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 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 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 重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 难点:
(l)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大小猫洞》
教学目标:
1.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2. 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 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 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2.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积极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背景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是小中见大,“格局虽小”,内里却“有着时代的眉目”。这是由他的革命的创作思想所决定的。他在谈到自己写杂文的目的时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且介亭杂文·序言》)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是这样。
当时一家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在1934年8月27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所散布的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论调并不是《大公报》的发明创造,《大公报》实在只是捡了蒋介石的唾余而已。
蒋介石于1934年2月17日《新生活运动发凡》一文中说:“反观吾国国民,颓唐,污秽,散漫,零乱,有如今日,安得不见轻取侮于列邦?”蒋介石于1934年7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大肆兜售“三日亡国论”
更是荒谬绝伦,说什么“到现在他(指日本──引者)一切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灭亡我们中国。”——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中国之大,神州之众,还有谁比蒋介石更失掉自信力的?还有谁比蒋介石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更失掉自信力的?
这有代表性的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阶级的心理,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捕捉住这一论调进行深入剖析,是极有现实战斗意义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仍然深深感受到内中所包藏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呼吸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并且领略到一颗伟大的心脏在紧紧连着人民革命事业而勃勃跳动的心声。
 
二、整体把握
全文内容可列为下表:
(四)结论:
(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可以看出,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例如,第3段开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句上承第1、2段对方的论据和论点,然后进行批驳。又如,在直接反驳部分与间接反驳部分之间,安排第6段作过渡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而转向正面歌颂,作间接反驳。
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三、问题研究
1. 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 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语言犀利是和作者出色地运用仿拟修辞手法分不开的。鲁迅笔下的仿拟,决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仿照现成的词语格式变动字眼、寓以新意的一种创新用法。这种仿拟修辞手法往往都书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因而仿拟修辞格为鲁迅杂文广泛使用,如《拿来主义》中仿拟出“送去主义”便是。这一篇中“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起而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格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剥笋,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鲁迅杂文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在那样严重白色恐怖中写得这样字字含情,句句有意,寄托着这位伟大革命作家的钦敬深情,是何等难能可贵!
犀利如刀与热情似火,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却又和谐地统一在一篇优秀杂文里,这也说明不同的思想感情的确也要求迥然相异的语言外衣才能出色地表现出来;二者不仅不相左,而且相互映衬,相辅相成,显示出鲁迅杂文语言艺术的色调丰富、绚丽多彩。
 
四、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
1.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2. 指广大人民;
3.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 指所有的中国人;
5.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五、补充材料理解“自欺力”一词
“九一八”以后,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曾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又由国民党著名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古人一遇灾,上者罪己,下者修省。……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鼓吹“法会”可以“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祈和平”。这场闹剧的“司马昭之心”,不过是在这内外交困之际借此转移人民的视线,麻痹人民的心智而已。
 
《大小猫洞》
一、介绍作者:
    金克木(1912年8月—2000年8月5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只上了一年中学就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毕业。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先生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在印度文化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纵横驰骋,称得上是真正懂得印度文化的为数极少的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和季羡林先生一道,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梵、巴语学者,现在我国年轻一代的梵语学者们,都曾受惠于金克木先生。先生写作的专著《梵语文学史》是学习印度文学的必读课本,他不仅研究印度文化最古老的经典,对印度古代文化有深厚的功底,而且对于印度近现代的论述也不落俗套,独具慧眼。先生论述泰戈尔,不是把泰戈尔与印度文化隔离开来,作为孤立的人来研究,而是把这颗印度文化的璀璨的明珠放到印度文明的长河之中,他能真正懂得并欣赏泰戈尔;先生的《略论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略论甘地之死》等文章,运用他对印度社会的了解,分析了印度近现代的社会状况,历史地、客观地对甘地作出了评述。
    金克木先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是多才多艺,他的诗、文笔清秀,充满美感,寓意深刻,颇有韵味,有《旧巢痕》、《难忘的影子》等文学作品著世,《天竺旧事》把人们带回到四十年代的印度,给人们留下了印度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料。
    金克木先生健谈、博学、多闻、敏锐。据金先生早年的学生回忆:1949年他们进北大学习时,作为梵语教授的金先生却给学生们上政治课,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还深入地钻研过政治经济学,有的学生至今还能记得金先生当时对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所作的深刻阐述。其实不光是社会科学,举凡数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广泛涉猎,他很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等数学问题,他在临终前不久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涉及到高等数学的问题,为此还和北大数学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亲属的孩子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他早年即同数学大家华罗庚先生很谈得来,华先生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请教过丁石孙先生,并能从丁先生的解释中判断出他所擅长的数学研究领域。金克木先生晚年虽出行不便,但他对新思想、新事物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无不具有深入的了解,对许多社会现象、社会时尚都有深刻、绝妙的评论。金先生临终前还注意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他以一位饱学之士和哲人的眼光不无忧虑地指出: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麻烦,如不慎重从事,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麻烦,但是我已经看不到了。晚年金克木先生在《读书》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讨论各种学术文化问题,影响很大。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先生以88岁的高龄仙逝。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在流传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
 
三、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四、讲一个有关晏子的故事给大家听。
一天早晨,天已经大亮了。齐景公披散着头发,驾着六马大车,带领后宫嫔妃从宫中出来,却被受过刖刑(断足之刑)的守门人拦住,并对景公说:“你不像是我们的国君。”景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缺乏礼教的行为,于是惭愧得不愿亲临朝政。晏子闻讯,便入宫求见景公,问景公为何这样。景公说:“是我有过错。我一国之君,如今被断足的守门人羞辱,我有何脸面呢?”晏子一笑,回答说:“这是国君的福气呀,我特向国君庆贺。属下无直率的话,上边就会有受蒙蔽的国君,百姓如果忌讳不讲真话,国君就多骄奢的行为。如今您有失礼的举动,断足的守门人就敢于对国君直言,这说明老百姓对您忠诚呀。请赏赐他,以表明您喜爱直言善劝。”景公笑了:“这可以吗?”晏子说:“可以。”于是景公下令给这个守门人双倍的俸禄,并免征赋税。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共16分)
一、选择题  (共8题16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亮(huò)           待(nüè)        坚(lèn)          深痛绝(wù)
B. 干(hé)             逃(kuì)        言(lán)          分外妖(ráo)
C. 污(diàn)          踌(chú)         拮(jǜ)           挑拨离(jiān)
D. 名(nì)            吝(shè)         灭(qiān) 巧妙绝(lú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意想天开         正宗嫡传       出神入话       无精打采
B. 相形见绌         中西合壁       世外桃园       坦荡如砥
C. 焕然一新         心犷神怡       同舟共计       绿草如阴
D. 与日俱增         以德报怨       乌烟瘴气       一蹴而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 如果台湾当权者胆敢铤而走险,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钢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使人们学会欣赏,学会创造。
B. 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C. 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D. 在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
 
5、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梅花和雪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长:                    
A. 梅花没有雪花那么素雅,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B. 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但它比梅花素雅。
C. 雪花比梅花素雅,但它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D. 梅花比雪花芬芳,雪花比梅花素雅。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医之好治不病 / 以为功
    B. 而乡邻之 / 生日蹙
C. 其一犬坐 / 于前
D. 燕雀 / 安知鸿鹄之志哉
 
7、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言和而色(平和)             且焉土石(哪里)
谈笑有鸿儒(大)              渔人甚之(对……感到诧异)
B. 项为之(僵硬)               两膝相(靠近) 
一狼其中(打洞)           两战战(屁股)
C. 饮辄尽(到……去)         势竞上(凭依)
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谨食(助词)
D. 或异二者之(作为)         临泉上(在)
肉食者(目光短浅)       国可乎(为……而死)
 
8、下列句子翻译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对外人说)。
B.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有所不同呢?)
C.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思凝结,形体消释。在夜色中与万物融合为一体。)
D.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但是文章并非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就能写得好,而“气”经过自身的内在修养却能得到。
 
第二部分(134分)
二、填空、简答(24分)
9、填空:(8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论语》)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借用王勃的诗句:                            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左迁”指                 :杜甫《望岳》中“岳”是指:               
 
10、“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名山,山上有一仙石,受日月精华,遂有灵通之意。内遇仙胎,一日迸裂,……”这段名著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人文景观“陆公祠”“范公堤”,更有自然景观大丰麋鹿保护区、大纵湖、九龙口等,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写一句打造旅游品牌的广告词。(2分)
                                                         
 
13、下面是某公司对某市中学生消费观的一次调查表,分析该表,简答后面的问题。(3分)
中学生选择商品时的第一注重因素
休闲食品
%
饮料
%
服装
%
日化用品
%
文化用品
%
口味
60.61
口味
57.99
款式
48.89
品牌
24.95
自己用过
36.32
①从调查结果看,中学生的消费观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  
②中学生选择商品时把“口味”“款式”和“品牌”等列为第一注重因素,而忽略质量、价格、营养等其他重要因素,说明了                                                            
 
14、近段时间,由于盐城市对城市道路进行整治,在有关施工路段经常发生车辆拥堵情况,公交车到站经常延误时间,影响沿线单位工作人员按时上下班,而且沿途尘土飞扬,空气卫生质量极差。×校学生将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呼吁有关单位以人为本,文明施工,服务至上;车辆、行人也要相互体谅,文明出行。假如你是该校学生,要采访下列人员,你将如何明白得体地提问?(4分)
  1采访一位在车站等车的上班族,了解他对当前这一交通状况的看法。
                                          
  2采访道路施工单位负责人,向他了解处理好道路施工和影响交通畅通这一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三、综合阅读(5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17题。(8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15、解释文中的加点的词(2分)
大有所:                      肃拜蒙母:
 
16、翻译下列句子:(3分)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7、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二)阅读《10年后,我们能烧“冰”?》,完成第18—20题。(10分)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来源:《东方早报》2005-7-19)
 
18、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有哪些利和弊?(3分)
                                                                                
                                                                            
 
19、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20、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请你结合文中知识,大胆想象,设计一种科学的开采方案。(3分)
                                                                                
                                                                               
 
(三)阅读《雨中锻炼又何妨》,完成第21—23题。(12分)
雨中锻炼又何妨
刘悝
  天下点小雨,户外体育课还上不上?体育教师普遍会选择不上。原因很简单,学生被淋生了病,一则家长会埋怨,二则出于爱心也不忍。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据说,丹麦的年青父母常把自己的小孩放在户外午睡,如住所外的院子里、公园的草坪上、树林里,尽管有苍蝇、蚊子,甚至还刮点小风,也不例外。是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是他们不想履行监护孩子的义务吗?当然不是。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强健体魄和人格力量的“硬汉”,造就了一个崇尚独立、强大的民族。对中国父母或是教师来说,这一切也许太不可思议了。
  孩子不可能终身呆在摇篮中,学生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校,我们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人生的风险、挑战随时都可能降临,他们终需迈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下一代要适应激烈的生存竞争,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生命活力才行。而这种生命活力不会与生俱来,需经过长期的打造磨砺才能形成。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要强。阿费烈德由此总结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正是在与困难的拼搏中,人才一步步强大起来的。
  下点小雨不上体育课,本是件小事,但它所折射的却是教育的大问题。
(《杂文报》3 月3日)
2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4分)
                                                                                  
 
22、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具体内容指什么?你能用历史名人的事迹来验证这一“定律”
吗?(4分)
                                                                               
                                                                              
 
23、“天下点小雨,户外体育课还上不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认为的?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四)阅读《回不去的故乡》,完成第24—27题。(20分)
回不去的故乡
影子先生
回不去的,就是那个叫故乡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个叫故乡的地方。我一直不很清楚,故乡究竟应该是算你的出生地还是你成长的地方。而我在湘中的一个小城里出生,又在另一个小城里成长,两个小城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提起出生的那个小城,脑中就会自然浮现出一幅素淡的水墨画,画中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河边有一群嬉戏的孩子。在那里有我迷迷糊糊长大的童年,而那条河则是我童年里的乐园。那是条依山而下的小河,有着我唯一见过的青色的河滩,因为河沙都是青色的。河床伴着山行,有一处山突兀地鼓了出来,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风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形成了大人们天然的男女澡堂。上游是女子,下游是男子。当然,这对于我们小孩子自然是无所谓的,夏日的午后,我们三五成群的,躲过大人的眼光,结伴来到这片乐园。在河滩上玩沙丘,打水仗,在河中扎猛子,真正其乐无穷。
去往河边的路上要经过一片旷野,旷野边上长满了芦苇,毛茸茸的,在风中飘啊飘。赶到礼拜日,大人们心情好,偶尔也会带我们去小河上游摸螃蟹。螃蟹总是躲在大个的鹅卵石下,搬开大圆石头,就会看见它们急急忙忙地逃窜。大人们自然知道抓螃蟹该捏它的背壳,我那时小却是不懂的。伸出小手满把抓,结果常常被抓的是我,螃蟹没哭我哭了,蟹钳夹着手指好痛哦。
春天的时候雨水多,快下雨时蜻蜓特别多,成群成群的低低地飞。真惭愧啊那时也不懂什么蜻蜓是益虫,一大帮孩子都从家里拿来大竹扫帚打,还比赛谁打下的小飞机多,可怜的小飞机们最后都成了鸡鸭嘴里的美餐。更有意思的是小孩子过家家。记忆里过家家玩过坐轿子,玩过蒸馍馍,我们甚至还跑到家里搭盖的杂物间去,关上门来,在地上摆上搓衣板。别误会,不是要谁罚跪,是用来当床的。两个小人儿挤到小搓衣板上躺下来。当然,再往后就没啦,因为不会了。想想那时候都脸红,也好笑。小孩子的模仿啊,真正是童心无邪。
该上学的时候,随父母工作调动,就来到了另一个小城。在那里,我从小学读到了高中毕业,读书没有了太多时间嬉戏,于是记忆中的场景大多出现在来回上下学的路上。
第一个场景是一条长长的幽静的由青石板铺成的小街。它叫青石街,是这个古旧小城里最古旧的街道,长条的青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非常光滑,尤其是雨后,雨水冲刷过的街道青石纹理清晰可见。我那时已经是个安静的少女,每天来回走在上下学的路上,最开心的事就是低头看脚下的青石,抬头看蓝蓝的天。那时的天真的好蓝好高,白云飘啊飘,我常常会望得出神,以至于撞到对面走来的人身上。 
第二个场景是黄昏的码头。小城中央,资水横穿而过,高中的校园在河的对岸,每周我都会坐着渡船来回过河。每次回家的时候正好黄昏,经常有很美的落日。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江面上,金黄金黄,一圈一圈的漾着,江面波光粼粼,我总会在码头上望得痴了去。 
还有一个场景是春天的田野。春天里,地里除了金黄的油菜花,还有一种紫色的小花,大片大片的开着,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简直是美不胜收。一直不知道它的花名,因为种地的老乡说,它没名,就是专门种来当草肥的。那么美丽的植物没有名字,还被用来给土地作肥料,真是不公道也不可思议。
离家以后,一直很想回去看看,寻觅一下我童年的足迹,看看我曾走过的无数个清晨与黄昏。可越来越多的有关家乡的讯息让我沉默,让我举足不前。童年的小河已不复存在,造纸厂的污水染黄了清澈的小河,小河终于干枯了。从前的旷野里盖满了林林立立的楼房,芦苇早没了。古旧的县城也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幽静的青石街被喧闹的水泥马路取代,大桥取代了渡船,高效的化肥让美丽的草肥花彻底消失了踪影。还剩下什么,也许,只有那不再碧蓝的天空了。
我知道,我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我记忆中的故乡了。
记得那首《一样的月光》中唱到:什么时候蛙鸣柳荫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七彩霓虹将夜空点缀得如此美丽,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是啊,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也许,都在改变,我们在变,世界更在变。唯一不变的,也许就只有那些美好的回忆了。
听着那首老歌《故乡的云》,使我不禁想起我的故乡。古人有词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古人尚有桃花依旧,而我的故乡,却早已是人不再,物也非。
朋友,只不知,你们的故乡可都还好吗?                 (选自《新散文》)
 
24、整体感知:文章开头说“两个小城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美好回忆中具体内容。(5分)
                                                                                 
                                                                                
 
25、联系全文,理解划线句“朋友,只不知,你们的故乡可都还好吗? ”的深刻含义。(4分)
                                                                              
 
26、贯穿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的故乡为什么“回不去”?(4分)
                                                                                
                                                                             
 
27、这篇散文朴实感人,请你联系全文回答下列两题。(7分)
(1)本文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处(句)?请找出来并作点分析。(4分) 
                                                                              
                                                                             
 
四、作文:(60分)
28、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110米跑道上飞过一个个跨栏威震田坛。“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与回收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跨越”。生活中有形的无形的“跨越”真多,你怎样思考?怎么面对?请以“跨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试题答案】
一、(16分,每题2分)
1、B   2、D   3、A   4、C   5、D   6、B   7、A   8、B
二、(24分)
9、(6分)1思而不学则殆   2山重水复疑无路    3随风直到夜郎西   4会当凌绝顶  5为有源头活水来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2分) 降职;泰山
10、(3分)西游记大闹天宫等。
11、(4分)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困难吓倒。(2分)
12、(2分)略
13、(3分)①不成熟 畸型 ②这些消费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相当不利而对该公司的产品销售有利。
14、(4分)如:1同志(或师傅),您好!我是×校学生,请问眼下咱们这儿在修路,您是否觉得给您的出行带来不便,能否谈谈您的看法?(2分)
2××长:您好!我是×学校的学生,想了解一下在道路整治过程中,你们对处理好道路施工和影响交通畅通这一矛盾采取了哪些措施?(你们是怎么处理好确保道路施工和减少通行不畅这一矛盾的?)(只要问题提得明白,语言得体,均可酌情给分)(2分)
三、(50分)
(一)(8分)
15、(2分)收获(好处)    于是
16、(3分)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17、(3分)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重,都要好好读书。
(二)(10分)
18、(3分)利: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高,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它不易开采和运输。
19、(4分)作比较、列数字。不能,“大约”表估算,去掉后就显得过于绝对化。
20、(3分)要结合文中介绍的可燃冰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有一定的道理即可。
(三)(12分)
21、(4分)在与困难的拼搏中,人才一步步强大起来;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
22、(4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例如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等。
23、(4分)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四)(20分)
24、(5分)(1)小河中嬉戏(2)河边摸蟹(3)扑蜻蜒(4)过家家(5)欣赏青石蓝天(6)欣赏落日美景(7)春天田野的美景(写出5个以上即可得全分)
25、(4分)表达了对以前美丽故乡的无限留恋。对现代文明改变故乡自然美的遗憾。对保持故乡自然美的期盼。(意对即可。)
26、(4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回不去”并不是指作者没有时间回去,而是指故乡不再是以前的清纯美丽。
27、(7分)(1)对故乡的喜爱向往和依恋之情。(3分)
(2)例:“春天里,地里除了金黄的油菜花,还有一种紫色的小花,大片大片的开着,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简直是美不胜收。”写出故乡春天景色的优美,表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唯一不变的,也许就只有那些美好的回忆了。”对现在的故乡失去往日神韵的慨叹之情。等等。(4分)
四、作文(略)(60分)
评分标准
 
内容(20分)
语言(27分)
结构(8分)
书写(5分)
一类卷(54-60分)
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材料有新意
语言流畅,有文采,病句不超过2个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书写端正且卷面整洁
二类卷(47-53分)
内容较具体,材料能表达中心
语言通顺,病句不超过4个
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楚
书写比较认真且卷面比较整洁
三类卷(40-46分)
内容尚具体,中心尚明确
语言基本通顺,病句不超过6个
结构尚完整,条理尚清楚
书写尚认真且卷面欠整洁
四类卷(39分以下)
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
语言不通顺,病句超过6个
结构有明显毛病
书写马虎,字迹不认真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