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27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11)
2 芦花荡(12 — 22) 3 蜡烛(23 — 30)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31 — 39) 5 亲爱的爸爸妈妈(40 — 4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50 — 61)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120 — 130) 7 背影(131 — 142)
8 台阶(143 — 150) 9 老王(151 — 155)
10 信客(156 — 16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163 — 165)
第三单元
11 中国石拱桥(166 — 174) 12 桥之美(175 — 178)
13 苏州园林(179 — 184) 14 故宫博物院(185 — 192)
15 说“屏” (193 — 19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199 — 203)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249 — 258) 17 奇妙的克隆(259 — 262)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263 — 268)19 生物入侵者(269 — 276)
20 落日的幻觉(277 — 280)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281 — 283)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62 — 70)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71 — 81)
23 核舟记(82 — 95) 24 大道之行也(96 — 99)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100 — 109)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110—119)
第六单元
26 三峡(204 — 214)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215 — 221)
28 观潮(222 — 230) 29 湖心亭看雪(231 — 240)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241 — 248)
课外古诗词背诵(略) 名著导读(略) 附录(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渠县第三中学 向超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品读新闻中的语言。  3、能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学写新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准备:历史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一、导入新课。     1949年 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初步感知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有的还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有的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教师点拨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消息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7)、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8)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1、正音: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要求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3、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⑴  从“新华社”到“渡江区域”是第一部分,即“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⑵  从“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5、主体部分又分为三层。        ⑴  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是第一层,写出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⑵  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⑶  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       1、思考: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⑴  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      ⑵  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2、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  鲜明的印象,可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明确: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5、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6、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7、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结合课后练习第三大题引导学生从①词语含义的差异②语句的感情色彩③简略和确凿说法的不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区别分析。)       8、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9、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练习四”《我军横渡长江情景》。这篇消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歌颂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不同:课文从全局上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本文只介绍了西路军某部渡江的情况。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只交待了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进展情况;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对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等内容;本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可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和理解课文详略的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附: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狮突破长江天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          (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 简介背景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二、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    ⑴ 找出本新闻六要素(学生可在文中找到)     
⑵ 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新华社郑州 1948年11月5日 电   导语:第一句话。   其余部分为主体。    ⑶ 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仅余十座),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去年七月……孤立起来),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在我强大—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4、问题探究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