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200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月考试卷(无答案)

初2008级语文月考题
(总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溃退(guì) 舀水(yǎo) 白洋淀(dìng)
B.绥靖(suí) 脂粉(zhǐ) 蹿一蹿(cuàn)
C.寒噤(jì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眼花嘹乱 晨曦 血腥 闪烁
B.臭名昭著 荒谬 憧憬 珐琅
C.响彻云宵 杀戮 箱惬 揣摩
D.精疲力竭 纳粹 鞠恭 铁锈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3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占有 牵制 封锁 B.占领 控制 封锁
C.占领 控制 封闭 D.占有 牵制 封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D. 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
5、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___。(3分)
    三色堇、金鱼草这些只在春天才会开的花儿,也在寒冷的天气里绽开美丽的笑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冬日的西湖被装点得春意盎然。    B.西湖被装点得春意盎然。   C.将冬日的西湖装点得春意盎然。D.将西湖装点得春意盎然。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原名是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7、 仿照画线句式,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划线句构成排比。(4分)
我爱这色彩丰富的世界。我爱红色,因为它是热血的颜色,象征着忠诚和热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三句描写古今战争的诗词名句。(2分)


9、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再写出《西游记》中你最熟悉的一则故事是 。(4分)
二、文学常识及诗词填空。17分
10、①写出消息(新闻)结构的5部分 、 、 、 、
。5分
②、写出消息(新闻)记叙的六要素: 、 、 、 、
、 。6分
③、《阿长与<山海经>中》,让文中的“讯哥”最感动的一件事是 。2分
④、钱钟书先生最出名的作品是 。2分
⑤、少壮不努力, 。1分
⑥、气蒸云梦泽, 。1分
三、阅读理解分析(50分)
(一)(共计30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 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1.用"‖"在下面序号间隔开导语和主体两个部分,然后用"|"划出主体部分的层次。(4分)
(1) (2) (3) (4)(5) (6) (7)(8) (9) (10)(11) (12) (13) (14) (15) (16) (17)
12.第②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原因是第②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3分)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14.文中第______句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3分)
15.第(12)句中加横线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__________________意味。(4分)
16.这则消息的第______________句是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这几句评论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4分)
17、这则消息中消息的特点很明确,请写出消息(新闻)的三大特点
、 。3分
18.消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请写出写我军时用的褒义词2个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写敌军时用的贬义词4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二、《背影》节选(20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9.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2分)
20.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21.画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3分)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
22.画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3分)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23.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作者是
、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是 、 。 5分
24.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四、作文(55分)
25.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用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缕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请你以“有家真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