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蜡烛》教案13

22 蜡烛
【学习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储备:
1、背景介绍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2.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一、导入新课。

二、个性阅读课文
(一)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圈点勾画)
1、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三、初读展示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给加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 fú晓(   ) 揣在怀里( ) 颤巍巍(  ) 鞠躬(  ) 腋(  )窝 匍(  )匐(  )
四、质疑交流,诗句品析。
1.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勾画语句,认真品读)
2.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四、启发提升
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概括文章主旨。
五、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文。
预习第四课
教学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