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三颗枸杞豆》教案9(内含6份教案和实录)

《三颗枸杞豆》教学设计
高密市仁和镇瑞发学校黄志淑

设计思想:
1、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的一草一木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本文的字里行间恰恰透露出浓浓的农村生活的气息,加之本文语言优美,含义深刻,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品味语言上。
2、本文所写之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在品味语言时极有可能进入角色,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心理体验去学习。对语言的感悟原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习此文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教师引导其“从阅读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阅读”,并在阅读中体现个性化。
教学目标:品味语言
教案
导入(2分钟):
大家对枸杞熟悉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它的果实虽然平凡而又普通,却曾经让一个淘气的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程海的《三颗枸杞豆》(板书课题)
学生自学(12分钟):
自学时注意积累字词;对精彩语言作详细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分钟):
抽查生字词:硬壳、叶鞘、晌、擎、摞、鲜为人知
整体感知: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找2—3名同学回答)
交流对语言的感悟(教师提前重点准备以下各处)。
(1)它经常躲避我,藏在野高梁墨绿色的叶鞘里。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睬。(“蹑手蹑脚”、“闪电”一快一慢相映成趣,且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淘气与顽皮。)
(2)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溢”字把无形的春意写得可见可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黄四娘家花满,千朵万朵压枝低”等诗句表达出浓浓的春意,上课时引导学生用诗句回答。)
(3)我赶忙追上去,书包在屁股蛋上“咣咣当当”跳,练习本、铅笔、橡皮,从里边飞出来,撒了一路。我顾不得去捡,一股劲儿向前追去。(生活气息浓郁,又与学生儿时的淘气相吻合,让人有一种亲身体验的感受。)
(4)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尖眼睛的女老师?(“我”一是心里有鬼,二是在家受爸爸、在校受老师的管教,所以心理描写合情合理,真实而又生动。心理描写是学生写作中欠缺比较大的地方,此处应重点引导学生品味。)
(5)13——21自然段中“仔仔细细地望”、“凝神望”、“仔细看看、仔细看看”等词语可以看出三叔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留恋,对世界、对人生的留恋。当学生品味此处语言时,教师补充:经历过坷坎和不幸的人,往往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东西极为珍视,常常投入比一般人多的热情、关注,甚至偏爱。三叔晚年时对植物就流露出这样的感情。
(6)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三个生动的叠词,隐隐透出三叔三个理想的遗憾。)
(7)第42自然段,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讨厌”、“放弃”、“灰心丧气”、
“颓唐”等词,让生明确三叔三个理想实现不了的真正原因所在。
(8)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三叔把“太阳”比作“车轮”,意味着时光在悄然流逝。此处引导学生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朱自清《匆匆》中的语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9)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烫手”、“还得费点力气”说明做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艰辛的努力。作者采用比喻句说明了时间的珍贵,“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说明只要珍惜时间,你就会拥有掌声、鲜花、欢呼、成功、喜悦、辉煌……就能让梦想成真,而梦是五彩缤纷的。此处引导学生个性化地理解。)
(10)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青春少年是样样红,三叔把“我”比作“太阳”说明“我”犹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说明年轻是一笔财富;说明“我”有时间实现理想……)
(11)引导学生分析三叔产生捉太阳的想法以及捉住与否的结局,并对48——53自然段指导朗读,或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12)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0”!但“0”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分析“遗憾”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让遗憾不再重来;“起点”的内涵是我奋斗的起点,更是我心灵震撼的起点。当分析到此处时,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假如三叔在临终前与我见过一面,他们会谈些什么?齐读57—59自然段。)
推荐:
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
歌曲《成长的岁月》
结束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三颗枸杞豆》课堂实录
一、导入:
大家对枸杞熟悉吗?
生:枸杞是一种红色的果实,可以入药。
生:枸杞豆有呈红色的,也有呈黄色的。
生:叶子颜色比较淡,茎弯弯的,很美。
生:枸杞豆的形状像数字零。
师:老师手中就有几个普通的枸杞豆,虽然它平凡而又普通,但它却让一个淘气的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学家程海的《三颗枸杞豆》。(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时注意三个问题:一
是积累字词;二是对精彩语言作详细批注;三是提出不懂的问题。(生自学课文)
(一)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硬壳、桦、晌、摞、鲜为人知(指名读,正音,齐读,动笔写易错的字)
2、整体感知(找2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课文内容)
3、展示目标:品味语言
(二)交流阅读感悟,品味精彩语言
生1:第3自然段“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睬。”从这里可以看出小时候的我非常淘气、机灵。
师:你认为哪些字词更能体现他的淘气与机灵?
生1:蹑手蹑脚、闪电一般、用指甲在叶鞘上挖一个小洞。
生2:我想对刚才同学的发言作一下补充。他刚才说的这些也可以透出大自然的魅力和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作者小时候对大自然观察的细心为他以后成为植物学家奠定了基础。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到。谁还想说?
生3:第34自然段,从“太迟了”等语句上可以看出三叔对世界的留恋和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不甘心成就为零,不甘心碌碌无为的生活。
师:这位同学用排比句子说出了三叔的心情与生活,对三叔此时的心情谁还想补充一下?
生4:我认为三叔的生命到了终点,表现出三叔对生命的留恋,对大自然的留恋,三叔对过去虚度时光感到悔恨,在这里他想告诫每一个青少年必须抓紧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师:回答非常精彩。
生5:他把每一样东西观察得那么仔细,表明他十分留恋这个世界,在这最后的生命时光里,对每一样东西都想多瞧它们几眼。
师:有人曾经说过:经历过坷坎和不幸的人,往往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东西极为珍视,常常投入比一般人更多的热情、关注,甚至偏爱,此时三叔对花草所流露的恰恰就是这份感情。
生6:第52自然段。“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从这几句比喻句中可以看出要想抓住时光、抓住生命,必须付出艰辛的代价。只有付出艰辛的代价才能让梦想成真,生命才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生命的光彩才能比金子更美丽,比宝石还耀眼。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非常优美,掌声鼓励!
师:你从哪里看出要想成功必须付出艰辛的代价?
生6:有点烫手,还要费点力气。
生7:我认为虽说要实现生命价值的时候要付出努力,更可能有许多坷坎,但生命所散发出来的光辉是无限的。三叔说这段话的时候是悔恨自己虚度时光,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师:老师想问一下:三叔为什么会产生捉太阳的想法?(板书部分内容)
生1:因为三叔认为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他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生2:三叔把太阳看作是希望,只有抓住希望,生命才会有意义。正如保尔所说的: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三叔到晚年才明白:只有这样,生命才会有意义。
生3: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三叔留恋夕阳,他想抓住夕阳,让夕阳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生4:太阳就是时间,太阳就是生命,如果能捉住太阳,抓住时间,三叔就能实现他的第四个理想,虽然这一理想在他临终前还没有建立。
师:如果用课文语言说的话,捉住太阳就能得到什么?
生5:雪莱曾经说过:只要太阳放出光辉,希望也会放出光辉。三叔把我比作太阳,说明他对我希望很高,他希望我能以三颗枸杞豆为动力,以三个零为起点,好好把握现在,人生不出售回程票,一旦出发,就不能重返。三叔希望我能真正成为一个太阳,照亮人生,照亮社会。
师:我一直发现这位同学的语言很优美,很值得大家学习。还有想说的吗?
生6:我认为捉住了太阳就抓住了时间,把握住了生命。
生7:用作者的话说,捉住了太阳,就拥有了“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板书:画金盘子,里面放满宝石)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发现同学们对48——52自然段非常喜欢,下面我请3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时注意把握人物的心情。
(生分角色朗读)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1:三叔读得不够好,因为此时三叔身体非常虚弱,所以在读时语气应弱一点,音调应低一点。
师:请你再读读三叔的语言,好吗?
(生1很有感情地重读三叔的语言。)
生2:文中的“我”读得很好,读出了“我”天真的特点。
(生继续分析捉不住太阳的结果。)
生1:假如捉不住太阳,理想就不能实现,人生就没有意义。
生2:三叔以前没有捉住太阳,他想捉住太阳的时候,命运却对他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生3:我觉得,如果捉不住太阳,人生就没有价值,也就一点痕迹不会留下。人来到世上,总得留下点脚印,哪怕是歪歪扭扭的。
生4:如果捉不住太阳,就会一事无成,就如文中的三叔一样,只能留下三个遗憾的“0”!(板书:画一个“0”)
师:你能否具体说一下三个遗憾的“0”指的是什么?
生4:三叔确立了三个人生目标,但因为半途而废都没有实现,留下了终生的遗憾,留下了终生的悔恨。
师:“0”既是生命告终的句号,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你怎样理解起点?
生1:三叔让我了解到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业绩,只是三个零。三叔想让我从他的三个零中得到启发,让我不要像他一样,希望我改掉贪玩的毛病,从现在开始,走向成功,走向自己的辉煌。
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接受三叔的教训,走向人生的辉煌!下面请同学们齐读57——59自然段。
师:假如病中的三叔在临终前手把手地把三颗枸杞豆交给我,大家想像一下,我和三叔将会谈些什么?
(生准备2分钟后,同位间表演)
我:三叔,你要离开我吗?
三叔:孩子,其实我并不想离开你,但是……现在我送你三颗枸杞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的意思的。我还想送你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一定不要半途而废。
我:三叔,你的话我记住了,我一定会好好珍藏这三颗枸杞豆,让它成为我一生的激励。
五、质疑、释疑:
师:在自学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过不懂的问题,现在请你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1:第54自然段“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为什么前一句用的是问号,而后一句用的是叹号?
生2:三叔从我身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
师:如果这位同学不满意的话,可以请同学们继续解答。
生1:继续。
生3:前一句用问号,表明三叔在思考,但结果还没确定,后一句肯定了“我”就是太阳,就是希望。
生5:夸父是失败的英雄,文中为什么把三叔跟夸父相提并论?
生6:我认为作者并不是拿三叔的一生来和夸父作比较,而是拿三叔得了癌症对自己进行反思的那段时光来跟夸父作比较,因为当时三叔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开始反思人生,认为人生应该有理想,他想追求理想,但因为得了癌症,不能去追寻理想,他的遭遇和夸父的遭遇基本相似,所以作者将三叔和夸父进行比较。
生6:我觉得三叔在前一段时间并没有追寻到理想,当他得了癌症后,在失败的基础上已经开始觉醒,在他生命的尽头想捉住太阳,抓住时间,这一点跟夸父相似,所以把三叔和夸父联系在一起。
师:大家还有许多问题,但因时间关系我们不在课上解决,请同学们课下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请教老师、同学解决。
师:下课前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与一首歌,书的名字是沈从文的《我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歌的名字是《成长的岁月》。
附:板书设计:
三颗枸杞豆.......程海

《三颗枸杞豆》教学反思:
1、在对精彩语言的感悟进行交流时,当学生的发言触及课文重点,处理完此重点应再让学生散开继续谈感悟,或者是我把精彩之处提示一下让大家一起感悟。
2、当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他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难以到位时,教师应谈谈自己对那一问题的看法,否则,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对三叔捉住太阳与否的结局的分析,因为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解答,学生没有动脑思考的时间,教师也未及时提示回扣课本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致使此环节的教学非常拖沓。
《窗》教学设计
仁和镇瑞发学校高黎
教学设想:
一、读书重在感悟,感悟重在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抓住梳理出来的可以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释疑交流的过程中深入感悟课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本文的结尾最具震撼力,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借机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从而深入领悟结尾的魅力,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教学目标:
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情冷暖。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窗”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房屋之窗、心灵之窗、社会之窗……)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就以“窗”为题,写了一篇震撼人们心灵的小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展示目标:(略)
三、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悟。
1、自读
“瞬间迸发的灵感火花是最珍贵的”,请同学们边朗读课文,边把读文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同时把疑问做出标记。
2、初读交流
(1)生字词
消遣俯瞰一泓斑斓争相斗妍津津有味扣人心弦栩栩如生纹丝不动
(2)整体感悟:请同学谈谈课文主要故事内容。
质疑、梳理问题,共同探究:
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可集中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的两个人物各是怎样的人?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2)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或:为什么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是窗外的美景,而后一位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3)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和作用?
大问题中可穿插如下小问题:
(1)文中极力铺写病房及医院生活的目的是什么?
(2)小说为什么详细描述窗外景物和人物活动?
2、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再细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
3、同位讨论、交流
4、集体释疑,交流感悟。
问题要点:
(1)人物:靠窗病人:描述窗外公园美景,关爱他人,心灵无私高尚。
不靠窗病人:嫉妒心强,损人利己,见死不救,自私虚伪,冷酷无情,忘恩负义。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片段或语句进行理解,教师相机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想象、创新:
①假如你是躺着的那位病人,听着病友栩栩如生的描述,你会怎么想?会对病友说些什么?
②当原先靠窗的病人生命垂危时,“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不靠窗的病人究竟在想什么?
③当那位病人处心积虑挪到窗口的床上去,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他又作何感想?
(2)详细描述窗外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目的:表现靠窗病人关爱他人,美好的心灵,同时也反衬了不靠窗病人的自私、冷酷。
(3)结尾理解:(本探究题是很好的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切入口,教师要善于把握,激发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①有墙无美景:窗外根本就没有美景,原先靠窗的病人为了帮助病友解除寂寞,而想像出来的,更反映了他的心灵美。
②有墙有美景:只是后来挪过去的病人视点太低,让墙挡住,看不到美景。
③无墙有美景:作者有意安排,损人利己、心灵肮脏的人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妙处:文章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特点。
推荐阅读: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
四、创设情景,深入感悟主旨:
假如你去探望这病房里唯一的病人,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窗》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
师:联想和想像是思维的翅膀。看到“窗”(板书)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1:我会想到房屋的窗子。
生2:我想到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师: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我们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窗口。希望这扇窗子打开来,里面是阳光灿烂!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也以窗为题,写了一篇震撼人心的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板书:泰格特)
展标: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情冷暖。
自学: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时注意积累字词,用笔批注感悟最深的地方,同时划出不懂的问题。
(生自学)
检查自学:
1、字词:消遣俯瞰一泓斑斓争相斗妍津津有味扣人心弦栩栩如生纹丝不动(轮读、正音、齐读、书空写自己认为难写易错的字)
2、整体感悟:请2名同学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质疑、释疑:
师:读书重在感悟,当然也会产生一些疑问,而“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你有哪些疑问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研讨。
(一)生1:在第6段中“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他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
师:你自己能不能先说一说“这种想法”指的是什么想法?
生1:这种想法指的是“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师:谁帮她解答一下?
生2:这个人本身是善良的,另一个病人时常为他讲窗外的一些事情,使他的生活变得有趣,而他却产生了取代他的想法,因而感到惭愧。
生3:我觉得靠窗的这个人也想看到窗外的美景,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是不该占据那个位置的,他感到十分惭愧。
生4:我不同意她这种说法,因为靠窗的这个病人本身也是善良的,但由于病人的生活很寂寞,他向往窗外美好的生活情景,不由得产生了这种想法。
师:这几位同学都承认不靠窗的病人本质上是善良的,这正如《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本该抑制的情绪却未抑制住,结果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
(二)生1:第15段“他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我的疑问是:他看到的为什么不是美景,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呢?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和这位同学相同疑问的请举手。
(生大部分举起了手)
师:请同学们回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思考这个问题,同位可以小声讨论。
(生自读、批注,同位讨论)
生2:我觉得窗外就是一堵墙,而前面的美景只是前一位靠窗的病人想像出来的,这美景也正是靠窗病人美丽心灵的写照。
生3:我认为结尾这句话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靠窗的病人编造这一些美景是为了丰富不靠窗病人的单调的生活,但这是善良的谎言,正能表现靠窗病人的美好心灵。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具震撼力的就是结尾的这句陈述句。这位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他的内心可能十分不平静,通过前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两人唯一能做到的便是聊天,文章的后半部分说,医护人员看到那个病人死掉了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这说明他们早已对那个病人的死下了定论。而他描述美景就是为了让他的朋友活下去,而我们知道情绪对一个病人的病情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为朋友提供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画面,让他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有价值,他才编造了那些富有生机的画面:湖水啦、年轻的情侣啦,让他的朋友对生活充满信心,坚强地生活下去。而他的朋友却因为自私让这么好的一位病友失去了生命。我认为他现在应该因为自私而非常惭愧。他这样做的最终结局只能是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你的感悟非常深刻而又全面!太好了!对刚才讨论的问题谁还有不同的见解?
生5: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并且在这里突出了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以靠窗病人乐观的心态,反衬了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与狭隘。
师:你感悟到了结尾的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也品读出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生(齐):对比。
生6:老师我想针对结尾再提个问题:这可不可能是作者的想像呢?窗外是有美景,只是作者在末尾有意让他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作者是不是以此来反映他的自私?
师:你的见解非常独到!实际上你后半部分的阐述已经作了回答。你能否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生6:作者想像了这样一堵墙,用墙来表现那个不靠窗病人的自私。
生7: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我认为这句话揭开了一个谜底,让我们读完这句话后,将全部的谜底揭开了。
生8: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因为我觉得他发现窗外是一堵墙,应该觉得自己是自私的。
生9:我觉得墙是存在的,这墙是他脑中的一块障碍物。
师:你认为这墙不是实实在在的墙,而是指心灵的障碍物,是心灵之墙。
生10:我认为外面既有墙,也有美景。窗外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墙外有一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公园。可能是由于角度的不同,后一个病人到达窗户边,因为他只支起胳膊肘,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这样的结尾更加震撼人心。
师:刚才同学们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各种意见都有道理!只是一位同学提出墙是作者有意设计的,大家考虑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生11:这个结尾,使两个人物美与丑的心灵进行对比,更突出了不靠窗病人的自私。
生12:作者设计这样一堵墙,是想告诉我们:自私自利的人不配看到美景,只配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即使面对美景,他看到的也会是如墙一般毫无意义的东西!
师: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享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享利的好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两个人物的心灵,对靠窗病人的美好心灵大家理解得比较到位,而不靠病人的自私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13:第9段“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从这句可以看出,这位原先很善良的人被自私的欲望腐蚀了心灵,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比大地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我们的胸怀”,而这个人却没有宽广的胸怀。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富有哲理,让我们以掌声鼓励!
生14:第10、11段“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从这里可以看出,不靠窗的病人为了自己的丁点利益,在他的朋友最后呼吸停止的时候也没有去帮助他,可见他的心灵是多么狭窄、自私。
师:哪些词最能表现这种心理呢?
生14:“仍然”、“继续”、“盯”。
生15:他的同伴伴着撕心裂肺的咳嗽声死去了,他应该感到非常的痛心,而这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给人一种心如止水的感觉,连他内心仅有的一点善良也被他的私心所控制。
师:此时的他也许不是心如止水,也许是心潮澎湃,此时的他可能在想什么?
生16:“只要他一死,我就可以得到那张床位了,就可以看到窗外的一切了。”
生17:我觉得靠窗的那个病人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开始,他盯着天花板,他可能在考虑: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的那张床位呢?突然,他的同伴病情发作了,他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他在想:到底是帮他还是不帮他,就在他犹豫的过程中,他的同伴却死了。如果他非常狭隘的话,他现在应该感到胜利了,但他却“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说明他对同伴的同情,他为失去这样一位同伴而感到痛心,但那时事情却已经无法挽回了。
师:你好像是那位不靠窗病人的支持者,谁有反对意见?
生18:从“纹丝不动”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想帮他,如果想帮的话他就会急躁不安。从“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也可以看出他的内心丝毫不为所动。
生19:“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靠窗的病人一直在痛苦的挣扎,他却“仍然盯着天花板”,太自私、冷酷了!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就躺在这位靠窗病人的身边,你会怎么做?
生20:我会帮助他按电铃。
师:按铃救人轻而易举,是什么让这位不靠窗的病人管都不管,看都不看,“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
生21:是自私心理。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