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2


七 年 级








教 者:江 平
二00六年九月

为你打开一扇门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体会课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优美丰富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由“门”的意思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指名回答。 2.指名5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的在下面听写。 憧憬 裨益 诠释 斑斓 真谛 师生集体订正,组内互评。 三、新授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 (1)布置自学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①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②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③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④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⑤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文章的结构。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讨论、启发。 题目中的“为”,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②作者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 ③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 ④题目是讲: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 ⑤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本文是: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可分两部分。 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学生作答。 2、学习第一部分(1——4节) (1)学习第1——2节: 自由朗读本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本段的话题是什么?(门) ②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合:领域) 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读者) ④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 ⑤第2接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学习第3—4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①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点题) ②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从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序号) ③中心句;(第12句) ④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方法指导:通过朗读,给句子标上序号,找出有关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 (3)点拨:作者写作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读者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4)学生齐读第4节。 四、当堂训练: 完成《自主学习》第2页1—4题。 五、布置作业:(语言积累) 熟读第4节,力争背诵,并在组内过关。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检查复习:指名三个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每人一节)。 二、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1、自学第5节,思考、讨论:本段的写作内容、作用。 指名回答。 2、学习第6---11节: (1)学生齐读。 (2)布置自学任务: ①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方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 (对话方式,从文中第5节“我和文学的对话”可见;用了拟人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便于读者接受) ②本部分的“你”指什么?(文学) ③这几段从哪几个角度分别写了哪几个内容,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三个角度;写了文学的广阔性、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文学内容的时间性、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真诚和忠实、文学作品爱憎分明几个方面写的;照应第4节的中心句) ④作者写这几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大门) (3)学法指导: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感悟,先思考再讨论。 3、学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6—11节,欣赏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 四、当堂训练: 《自主学习》第2页的“语段研读部分”。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互评。 五、布置作业: 1、写下你学了本文后对文学的感受; 2、预习《冰心诗三首》。 附: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议论大门 门 引出话题 以理激人 初识大门 文学之门 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 打开大门 打开文学之门 对话式描魅力 ————以情感人





教学后记

繁 星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
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及字形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2.我们能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3.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附板书: 繁星 巴金
情景 感受
第一次 密密麻麻 回到母亲的怀里
(烘托)
第二次 群星密布 朋友

第三次 半明半昧 睡在母亲的怀里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视情况可让3~5名同学交流)。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二、学生自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以上特点结合具体描写来分析。
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
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2.尝试背诵第三段。
六、语文实践
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




教学后记
冰 心 诗 四 首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的:
1.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诗歌
2. 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
二、学习《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
三、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
(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 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二. 朗读诗歌
1. 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 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
3.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
芽儿——————→明艳的花
↓ 艰辛、牺牲
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4. 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三. 学习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
1. 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 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 讨论问题
(1) 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 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 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 教师总结、板书:

果   ↓   芽儿————→发展、学习提高  ↓  人
树   ↓                            ↓   成
成   ↓   花儿————→贡献、努力回报  ↓  长
长   ↓                            ↓  的
过   ↓                            ↓  过
程   ↓   果儿————→牺牲、贡献社会  ↓  程
5. 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
三. 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四.教师小结:
1. 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
五. 布置作业:
六. 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习”四。

1.小作:学习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
3. 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
「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






教学后记



“诺 曼 底” 号 遇 难 记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2、 通过角色假想,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3、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哈尔威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由此导入新课。有时候,我们看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后,都有一种想讲给人听的冲动。今天,我们读到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们就来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的阅读,学习一下给别人讲故事的技巧。 (突出本文的体裁“小说”) 二、检查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 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突出名——雨果、时——十九世纪、地——法国、评——浪漫主义作家、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2、写作背景: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相撞, “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 3.词语提示 音 lǚ qiǎng tuān mò 履行 勉强 湍急 蓦地 形 湍急——踹开——瑞雪 履行——覆盖 义 见习: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 三、整体感知: 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 1、 默读课文,弄清以下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断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情节。 (雾海夜航——发生海难——舍己救人——船长牺牲) 2、中心意思: 本文写“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3、全文结构: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第二部分——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至“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第三部分——从“‘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至“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第四部分——从“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至最后。 四、整体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 分解成三个问题: (1)、哪些地方直接以典型的情节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2)、哪些地方以精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3)、哪些地方以典型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和前问相比,前文重在明确“哪些”,后问重在“如何”。而且后问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谈对人物的鉴赏。)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局部赏析: 片段一(16—35):分角色朗诵,通过短促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所表现出的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的英雄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段对话极为简短,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分行写人物语言,醒目突出;对话中的叙述交代也极为简洁,大多地方只有人物语言,这样描写,与当时环境相称,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哈尔威首先了解情况,在确认不可能发生爆炸等险情之后,既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又严肃纪律,一切高度紧张而井然有序,可见其作为船长的沉着老练、敬业尽责,勇于决断的绝对权威形象。) 电影院里,一场火灾不幸降临,观众乱成一片。如果你是电影院工作人员,你必须在五分钟内指挥观众有序退场。请把你要和观众说的话写下来。(不超过60字) 片段二(39—41):启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关心弱者、爱护年轻一代的博爱精神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短短一句话,把船长的救人责任和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保未来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一个极富人情味的英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片段三(47):欣赏这一段落,可借助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己从中体验感悟出英雄形象的壮美。 (这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浓缩为铁铸的雕像定格在读者的心里。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与上空。)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如果一定只能有一种理解的话,那就是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②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是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③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 人中总是有卑劣,有崇高,生死存亡关头,有人自私本性大暴露,有人则会激发起正义、责任和天良,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 ④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 ⑤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忠于职守,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前面所说的,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含有一个意思,即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三、“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当时“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四、如果你是船长,你会与你的轮船一起沉入深渊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60字) 五、深入体验: 在学生为英雄精神所深深震撼感染的同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假使你就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船长、乘客、工作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逃生,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和船共存亡?为什么?)启发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作情感体验并明确: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在危急关头,只有沉着冷静、顾全大局、井然有序、听从指挥才有逃生获救的希望,有时灾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人自私自利的丑恶的灵魂。一个文明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探究质疑: 1、 哈尔威船长一定要死吗?他不死可以吗? 2、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教学后记
古 代 寓 言 二 则
高邮市送桥镇初中 江平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