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8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3、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4、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明确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明确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想:
   在多媒体充分展示沙漠风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沙漠里的一些现象因何产生,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在复习的前提下,明确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阅读本文。用两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展示奇尼的沙漠风光,要求学生思考:走近沙漠,你想了解这些沙漠的奇观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提问:你了解竺可桢吗?
在学生介绍竺可桢的基础上明确: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知识复习:
提问:猜猜看,这会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过去学习过说明文吗?说明文有哪些基本特征?以往我们是怎样阅读这一类文章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明确:
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或事理为内容,给人以知识为目的,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文章。
说明文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知识的科学性;
二是行文的条理性;
三是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
抓住说明的特征;
理清说明的思路;
了解说明的方法;
品味说明的语言。
明确目标:
       运用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课文:
       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整体感知:
用圈点勾画法速读课文,解决如下思考题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这些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
1、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有何感受?
2、作者在文中说明了沙漠中哪些奇怪现象?
3、“魔鬼的海”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海市蜃楼”的现象在沙漠中能看到吗?
5、写“海市蜃楼”的现象有何作用?
6、“鸣沙”能“鸣 ”的真相是什么?(请找出依据)
7、专家的解释和前文作者的描述有相互照应的地方吗?
8、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9、你觉得本文主要抓住了沙漠里怎样的特征来写的?
10、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1、你读了本文想对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说些什么呢?你还有哪些疑问?
12、找出课文中写得生动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生动的原因。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相机呈现有关图像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本内容)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有关沙漠的哪些知识,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布置作业:
    请给北京奥运标志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