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11


捕 蛇 者 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课时:2课时
课型:课内讲读型                        手段:有关“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简介课文导入
1、《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 “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 生字正音记形。
啮(niè)人     腊(xī)之    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事者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    顿踣(bó)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三、课文解释。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 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岁:每年。==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2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 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 齐读1—3段。
学法指导:学前思考
1. 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四. 分析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至4段;第三部分,第5段。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1层(“永州之野产异蛇”至“无御之者”):写蛇的产地、外形特征和剧烈的毒性。
第2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至“杀三虫”):写蛇的医学功用。
第3层(“其始”至“永之人争奔走焉”):交代出永州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这一部分是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这里,读者不禁会问,毒蛇既有剧毒,一旦咬了人,人就会丧命,为什么仅仅因为它可以顶租税,人们就甘愿冒着死亡危险,争先恐后去捕捉它呢?这就暗示出田租赋税比毒蛇更可怕这一事实。这一部分着力去写毒蛇之毒,也正是为了衬托下文所要写的田租赋税之苦。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1层(第2段):交代蒋氏三代人所受的毒蛇之害。这一段开头写蒋氏三世专享捕蛇的好处,接着用则字一转,交代蒋氏三代身受捕蛇之害,说明不纳税之利是用三代人的生命换取来的。捕蛇并不是什么专利,而是送死。既然如此,那么放弃这种苦差好不好呢?
第2层(第3段):这是个过渡段,写作者出于怜悯、同情之心,想为蒋氏解除捕蛇的痛苦。通过这一段,把文章的内容由写毒蛇的毒害过渡到写赋敛的毒害上去,使文章再生波澜,由此而引出蒋氏对赋敛之毒的血泪控诉。
第3层(第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是蒋氏对作者提出的“若毒之乎”这一问题的长篇答话。在这一段答话中,蒋氏把捕蛇和纳税两件事作了具体而充分的对比,控诉了苛税重赋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这一段又可分为六小层:
第⑴小层(“蒋氏大戚”至“则久已病矣”):通过蒋氏之口,说出赋税之不幸更甚于捕蛇之不幸。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蒋氏听到作者要“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时,才“大戚”,“汪然出涕”。那么交租纳税,到底不幸到什么程度呢?
第⑵小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至“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写出六十年来,乡邻们倾家荡产,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尸横遍野的悲惨遭遇,是文中“乡邻之生日蹙”的具体写照。
第⑶小层(“曩与吾祖居者”至“而吾以捕蛇独存”):进一步对农村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的悲惨状况,作了极概括的历史回顾。“而吾以捕蛇独存”一句由“而”字一转,说明捕蛇虽苦虽险,但除此之外,更无生路。
第⑷小层(“悍吏之来吾乡”至“虽鸡狗不得宁焉”):生动具体地勾画出官吏催租逼税的凶暴面目,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⑸小层(“吾徇徇而起”至“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人,因冒死捕蛇而换来的暂时的安定生活。
第⑹小层(“今虽死乎此”至“又安敢毒耶”):照应第三段,回答了作者向他提出的“若毒之乎”的问题,答案是不敢以捕蛇为苦。
第三部分,点明全篇主旨。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1层(“余闻而愈悲”至“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一层由“疑乎是”到“犹信”的转折,更增强了赋敛之毒比毒蛇更毒这一主题的表现力。
第2层(“呜呼”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说明了写作目的,即“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五、总结中心及写作特点
1、 使用衬托突出重点。2、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主题:《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六、当堂检测:
1、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质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②当其租入(当,抵当,抵充)
③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继承)④貌若甚戚者(戚,悲伤)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2翻译: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板书设计
捕 蛇 者 说
柳宗元
        “役”之幸                “赋”之不幸
         (捕蛇者)            (乡 邻)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   死                       先  死
教学反思:
课前: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