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沪教版《系在风筝线上的……》教案2

5系在风筝线上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 沈一敏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对童年深深的眷恋之情,体会作者笔下童年生活的美好、纯真,进而珍惜人生的春天。
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抒情与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说明:
这是一篇美文,在充满着灵动、轻盈的韵味的语言中处处弥漫着美丽的回忆和时光不再的遗憾、无奈,作者把这份感情牢牢地牵系在风筝上。因此,品味语言和体会文章深意应是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的两大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牵系在风筝上对童年的牵挂之情和藏在“物境”中的“心神”,而这个发现、寻找的过程也正是深入体验品析此文优美的语言文字的过程,通过“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领悟感受抒情与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同时,此文作为主题单元“春天来了”中的篇目,“春”字之意体现在春之人上,包涵了人生之春的意蕴,扩大了春的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抒情与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说明:
“美景美情”“情景交融”是这篇美文的特点,美的背后是情——对童年的深深留恋怀念之情。要读出美须读出情。感情不是凭空来的,总要缘物、缘人、缘事而发,总要有一定的因。因此,抒情总是有所依托、有所借助的,所以常常与描写等相结合。此文是借助风筝抒发感情,通过对做风筝、放风筝的具体描写注入浓烈的回忆之情,这个写作特点应让学生感受并了解,对预备年级学生而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
激发兴趣
围绕课题设计问题,引出课文:谈谈放风筝的感受;课题中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表达放风筝时成功或失败的心理感受;初谈对文章的整体阅读
感受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全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
内容?这些内容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感?
散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回忆童年
做风筝: 成就感 自豪感
放风筝: 快乐 陶醉
思念童年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脉络

美读课文
品味语言
重点阅读“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段落:
要求学生圈划出引起情感共鸣的描写性抒情性语句,说说引起了哪些共鸣?
找出具有美感的语句并赏析
圈划,交流,运用各种朗读形式体验语言文字的优美,感悟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
例如:第二自然段中颠跑的疯狂,野气的大笑,那份自由自在;第三、四自然段中结伴偷偷摸摸做风筝的冒险的乐趣与成就感;
第六自然段中历经失败后成功放飞的如痴如醉的快意等等

这个教学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借助做、放风筝的具体内容来体会抽象的情感,这种体验在唤起学生已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自然生成。同时,通过美读“悟知、悟情、悟意、悟法”,体会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深化课文
拓展总结
深入思考:
1、“系在风筝线上的”究竟是什么?
2、开头结尾“鹅黄色童年”的深意和作用
思考讨论交流:
系在风筝线上的是童心、童真、童趣……,这些都是作者留恋怀念的内容;那稚嫩美丽的鹅黄色正是用春天的美来映衬童年的美
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再次整体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后作业
课外拓展阅读:
1、选择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美文,介绍给身边的同学
2、寻找依托借助其它事物抒发对童年留恋怀念之情的散文,进行比较阅读
选择其一进行课外阅读,完成一份读后感
巩固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阅读体验

思路点拨
课文的结构层次清晰紧凑,语言很有特色,有利于学生作文模仿。从以读促写的角度入手,指导学生从语言到形式进行仿写。
词句模仿:本文先后六处用到四字叠词,如“袅袅娜娜”、“丝丝缕缕”等,两字叠词
↓ 更是随处可见,像“淡淡”绿意、“剪剪”轻风等,另外,还有“草长莺飞”“花团锦簇”等富有意蕴的词语。
段落模仿:第三、四自然段做风筝过程的动作描写;第五自然段对飞上天的风筝的场景
↓ 描写;放飞失败和成功的对比描写等等。
结构模仿:课题贯穿全文,它蕴涵的内容在文中似乎时时提起,又似乎无一处点明;首
↓ 尾呼应,结尾直抒胸臆。
写作练习:选取一个类似题材,写一篇回忆儿时的文章“系在_________上的……”
从质疑的角度入手,可采用“问题教学法”。
学生充分读,教师不设问。

学生提问,教师收集问题、筛选问题
例:文章花了不少篇幅来描写男孩子做风筝的情景,是否必要?为何写了白天放风筝还要写晚上放?为何写了放飞成功还要写放飞失败?等等

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可从文本角度调整问题的顺序)

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练习举隅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名句,除此之外,你还能吟诵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呢?请积累这些诗句。
2、在下列一组词中选出四个词语,将它们组成一段有中心的话。
袅袅娜娜 蓦地 瞩望 料峭 翁郁 花团锦簇 巧夺天工 勾勒 媲美
迤逦 潋滟 静谧
第四自然段中:把竹篾放到火堆上( )了,再( )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多种几何形状,( )在一起,悉心( )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
根据文意依次填入适当的动词,想一想这些动词能体现什么?
作者称他的童年是鹅黄色的,请你找一种色彩来形容自己的童年,并简述理由。
采访父母,了解他们对记忆中的童年的感受,包括童年时最喜欢的、最难忘的、最渴望的等等,做一份采访报告,班内交流。

案例分析
质疑·解疑
2004年11月2日下午,我校罗雪莲老师在多功能教室向专家展示市“百花杯”教学竞赛的公开课——《系在风筝线上的……》。
上课铃还没有响起,教室里回荡着《童年》耳熟能详的旋律,伴随着屏幕上跳跃的动画、预备班学生活泼的神情,整个教室弥漫着欢快的气氛。“叮铃铃”,课开始了,学生们进入状态很快,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师生们深深地沉浸在文本中那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听课者陶醉在朗朗的书声中和课堂上的对话中。教师的教学预设环节顺利地进行着。“对此文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这个问题一出,课堂沸腾了!“为何要把男孩子与女孩子作比较?”“为何风筝线若有若无?”“为何第七自然段以省略号结尾?”“为何强调仲春而非其他季节?”“为何写白天放还写晚上放?”等等近二十个问题奔涌而出,数量多、问题杂——学习的疑点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面面俱到啊,这个环节若处理得不好会使整个课堂处在散乱状态中。所有听课老师的目光都集中到罗老师的身上:罗老师微笑地注视着提问的每个学生,有些小问题当场就让学生解决,她耐心地倾听,让学生充分地提问,然后她把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中在文本内容的放飞、回忆、思念部分,调整了问题的逻辑顺序,接着组织学生前后左右自由结合讨论这些问题,再解决一部分,最后集体解决最有深度和重量的疑问。我们听课者悬着的心慢慢地放下了,感受那热烈的氛围中思维火花的碰撞……
思考:
质疑·解疑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探索方法、掌握规律,学生就无法真正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疑就是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障碍,这种困惑和障碍因学生阅读能力的参差不齐而不同,对帮助全体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而言也深浅不一。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从而乐于思考。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更学会怎样解疑;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在课堂教学的即时性情况下如何收集、筛选、组织、整理这些问题;教师的作用更在于如何巧妙地顺着学生的问题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深处,进入“融会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就是解疑的教学艺术。学生懂的会的在质疑的第一时间便可解决,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教师要引导提示他们在文章的语言中寻找答案;学生问得多可“同类合并”,学生问得杂可依据文本调整内在逻辑顺序,带着问题去欣赏、体验、感悟。
质疑·解疑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是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也是一根引领学生翱翔在文字天地的风筝线。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