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风筝》导学案4

七年级上《风筝》导学案
课标要求:
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教学重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教学重点)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教学难点)
【回顾预习】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蜈蚣(      ) 伶仃(      ) 憔悴(     ) 点缀(   ) 诀(     )别  嫌(     )恶 
瑟(    )缩   苦心孤诣(    )  虐(     )杀   堕(    )下去     宽恕(     )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嫌恶——                                 缠绕——
瑟缩——                                 虐杀——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3、《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借助课本、工具书、网络或其他资料或你掌握的知识完成。教师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进行检测,未过关者课后补考过关。)
4、本文记叙顺序是:         本文主要内容是叙述了                              
                                    (结合时间、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文章的线索是                                                            。
5、在文中给文章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4、第5题是课堂学习的关键。通过提问学生,师生讨论,得出最终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读过全文后,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弟弟”有什么印象?(重点结合文中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进行回答)                                          
                                                                               
这一题是针对全文而言的,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题放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再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会容易一些。事实也是如此。有小组合作讨论的价值。
2、体会全篇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段落来理解,找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表示情感的词语来判断作者的感情基调。在小组交流中,教师适当提示。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这种题型是对具体句子的理解,一般是前三句子,后三句联系起来理解它的具体所指。比较容易。
4、深入探究: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作者描写北京的风筝与描写故乡的风筝,在详略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他想逃避什么?
                                                                               
(4)关于本文主题你如何理解?
                                                                               
前三题都是局部细读题,但又是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有一定难度。在前三题的理解基础上再来思考第4题,想必会容易了。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交流,得出一致意见,并派代表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全班同学一致得出最终答案,教师呈现参考答案。
 
【交流展示】一、组内交流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派代表板书。
二、合作探究:各小组学习组长将组员罗列的问题进行归类,并组织探讨,实施同伴互助。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提到班级交流。
三、口头说文,讲故事:讲述你与祖辈、父辈、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感人的一幕,并谈谈你的感受。
【我的学习收获】(内容、写作)
                                                                             
【检测延伸】
1、填空。
《风筝》选自鲁迅先生的________集《________》。鲁迅,原名________,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家。
第一题是检测学生文学常识。关于鲁迅的相关内容是一个重点。
2、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
此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对写法的理解。当堂完成再讲解。
 
课后反思:
鲁迅的文章有些不好懂,文章的主题也饱受争议。因此觉得这篇文章能简单理解就简单理解,不必上纲上线。把它当作一般习作来处理,还是很经典的范文。写人写事的表现手法,对比写法,还有亲情主题、知错能改和勇于反省自己等的表达值得学习的。
 
《风筝》
【自主先学】
1、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点缀(zhuì)   
诀(jué)别     嫌(xián)恶      瑟(sè)缩      苦心孤诣(yì)   
虐(nüè)杀     堕(duò)下去     宽恕(shù) 2-3、略
4、时间顺序  课文记叙了二十年前“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 “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心里更加悲哀。
文章的线索是风筝
5、第一部分(1、2 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 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 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问题探究】
1、  二十前年的“我”:行为粗暴、傲然、恶劣,从第4段中“折断”“掷”“踏”等动作可以看出。
二十年后的“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从第5、6段中“我”的自责、懊悔和第7-11段中的“补过”及“补过”不能的沉重可以看出。
弟弟:瘦弱、天真、活泼的小兄弟形象。从第3段中的“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从“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惊呼”“跳跃”等词语生动地描写出小兄弟的天真活泼。
 2、悲哀  相关句子:开头写“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结尾写“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些抒发了“我”对因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要补过而不能这一事的无可把握感到悲哀;也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3、折毁弟弟的风筝。
深入探究
1、(从第一段找。)因为是冬季,地上还有积雪,但却有人放风筝,所以惊异。又因为看见风筝想起少年时所做一件与风筝有关而令他抱憾的往事,所以悲哀。
2、描写北京的风筝,旨在引起回忆,重点是记叙他在故乡所做的一件与风筝有关的往事,所以写故乡的风筝便较详细。
3、因为四周是冷冷酷的现实,作者想逃避这一现实,抒发了作者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4、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检测延伸】
1略 2、①×②√③√④×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