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语文版八年级上期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语文版八年级上期(六单元)教案
同合九义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 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的:1、了解和认识古诗的特点。           2、认识、理解、体会作者的高贵品质和思想情操。           3、领略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并比较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不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学难点:体会诗作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启发式 教学用具:计算机、投影电视、朗读光盘 时间安排: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初步领略了他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而领略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二、 熟悉课文:先让我们听一遍这首诗的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三、 解题:课文标题中的“为……所……”,表被动。 破,破坏、摧毁。   歌,原本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 设疑引读[出示幻灯片(一)]: 1、 第一节诗中的下列词语有怎样的作用? 怒号,卷、三重,飞、洒、挂、 飘转、沉。 2、 第二节诗中的下列词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欺、忍、公然,呼不得。 3、 第三节诗中的下列词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多年、冷似铁、被破、屋漏、丧乱、少睡眠、何由彻。 4、“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有怎样的作用? 五、 先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发言、讨论 ,教师随处点拨。最后归纳,明确如下[出示幻灯片(二)]: 明确1、怒号——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之猛、之凄厉。        卷、三重——表现了风力强劲,受害之严重。        飞、洒、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板书:狂风破屋) 明确2、欺、忍、公然——表现出群童故意气人的调皮情态。      呼不得——表现了诗人面对群童的戏弄,无力无助又无奈的痛苦心情,所以,只能倚仗叹息。(板书:群童抱茅)              明确3、多年——说明棉被破旧不堪,诗人生活穷苦困顿难当。          冷似铁——比喻棉被又晾又硬,不足御寒。          被破——又使诗人困顿的生活雪上加霜。          屋漏——用“雨脚如麻”比喻,表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苦不堪言的惨状。       丧乱——战乱,安史之乱。       少睡眠——因忧国忧民而夜不能寐。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彻晓,天亮。       明确4、“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语意双关。表面上是写凄风苦雨,屋漏被裂,长夜难熬;而实际上是诗人从眼前想到过去,推想未来。从自己的痛苦想到战乱中的百姓,想到灾难深重的国家。感到一切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这深重的灾难啊,何时才能结束呢?此句意味深长,收束本段,也为下一段张本。        (板书:屋漏被裂,长夜沾湿) 六、 先让全体学生齐读诗的第4节,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 概括该段大意。 2、 分析本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是诗人这种思想的意义。 七、 首先,就以上问题,让学生先阅读、思考,然后讨论发言,教师随处点拨。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明确如下[出示张幻灯片(三)]: 1、 这节诗,抒写了诗人的理想愿望(加线的字板书)。 2、 诗人由眼前的遭遇,切身的痛苦,联想到离乱中的人民的疾苦,由自己推及“天下寒士”,表现宁愿“吾庐破受冻死”而要让天下百姓得安乐的崇高愿望。表现了诗人已经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同情百姓的苦难,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以进一步表示:只要理想能变为现实,甘愿牺牲个人的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诗人做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却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和进   步的思想,不但在当时是积极的、进步的,即使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今天,对培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广大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品质,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八、 分组讨论:此诗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创作风格上,有      何显著不同?(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教师随处点拨,最后教师归纳。)明确如下[出示幻灯片(四)]:        本诗是诗人根据自己切身的现实生活感受如实地写来的,从而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痛苦,然后推己及人,表现出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也突出了他济世救人,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正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不同。这首诗的作者假托梦境来抒情述志。即诗人先虚设一个梦境,并由此幻入仙境,且借助夸张、联想、想象的手法,来描绘一种富丽堂皇、雍容典雅、热闹非凡的洞天仙境,从而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由、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对权贵的不妥协的反抗精神——这体现的正是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总之 ,二人同样是写诗述志,但他们所采用的表现方式迥异,两位文学巨匠的创作        风格的差异,我们由此可见一斑。 九、 小结全诗,总结出写作特点,并归纳出板书[出示幻灯片(五)]: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