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鱼我所欲也》学案5


《鱼我所欲也》学案  

课题  
《鱼我所欲也》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  
周玉杰  
审批  
教导处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比喻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4、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学习重点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作者档案:  
   
   
2、积累下列实词:  
【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如使】 【何不用也】  
【则】 【由是】 【是故】 【非独】 【是心】 【贤者】 【丧】 【箪】 【豆】 【羹】 【呼】【尔】 【蹴】 【不屑】 【万钟】 【何加】 【奉】 【已】   
【本心】 【义】  
3、一词多义   
(1)为:今为( )宫室之美而为( )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2)得: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4)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 ) 为宫室之美( )  
②而:呼尔而与之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   
(二)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三)、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思路点拨:首先运用了( )论证,从( )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 )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 )超过了( ),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论证,论证了( ),所以在( )和( )发生矛盾冲突时,应(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 )面进行( )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 ”)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是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  
( )、( )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 ),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面举例,与前者( ),指出一些显贵的人(“ ”)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 )“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 )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 )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 );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 ”),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有什么作用?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4.文中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六)学习反思:  
   
资料链接: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同类资源